伯牙鼓琴意为“伯牙弹琴”。伯牙鼓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俞伯牙在探亲路上遇上了知音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又深得其趣。伯牙鼓琴指俞伯牙所谈的琴曲意境高妙,钟子期能深得其趣。后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鼓琴的课文批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讲述了古代音乐家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友谊的主题。
重点词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词汇,比如“鼓琴”、“知音”、“珍重”等,需要重点掌握。
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化背景:课文中提到了“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德育教育:课文中强调了珍惜友谊、知音难觅等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和价值观。
以上是课文批注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伯牙鼓琴里的方是:在,正在的意思。
伯牙鼓琴里的足是值得的意思。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
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伯牙善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