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你说的应该是“不分伯仲”吧?
不分伯仲,汉语成语,拼音是 bù fēn bó zhòng,意思是指分不出第一第二。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与事物示例: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不分伯仲,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成语出处:三国·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意思:〈文〉兄弟排行次第,即老大和老二;比喻人或事物难分优劣高下。
伯(拼音:bó,bǎi,bà),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即人首。引申指第一的,如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兄曰伯;又如父之兄称伯父或伯。
兄弟排行次第,即老大和老二;比喻人或事物难分优劣高下。
古人兄弟排行,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又如,不分伯仲,伯仲之间。
例句
两个人的水平在伯仲之间,胜负很难预料。
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不分伯仲,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伯,本意是指“见多识广、明白事理的人”;仲,本意是指“负责调解、裁决的人”。
《礼记 • 曲礼下》记载,【 五官之长曰伯】。《仪礼 • 士冠礼》中说,【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在上古时,伯、仲相当于部族中法官的人,可能是族长本人,也可能是地位不下于族长的人。正如《诗• 周颂 • 载芟》 里所言,【侯主侯伯,侯亚侯旅】嘛。
正因为地位上的相当,所以伯、仲两个职位包括其负责的工作基本是一样的,伯与仲,无高低之分。
换句话说,其实伯与仲,在最早时并非同一体系。伯是一个体系,而甫、仲、叔、季是另一体系,但其意义是相等的。如《礼记 • 檀弓》记载,【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但是到了后世,由于没文化的人太多,以讹传讹,误解了伯仲的原意,还作为兄弟之论——事实上,历史上这种情况还是很多见的,毕竟有文化的人太少,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什么也不懂。
换句话说,事实上伯和仲并非兄弟,这是误解。甫、仲、叔、季,这四个才是兄弟用的称谓。不过,到了今天,既然已经讹传了这么多年,也就将错就错了。
“伯仲之间"出自三国·曹魏·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意即傅毅和班固比,两个人学识很难分出高低,都差不多。
傅毅,扶风茂陵人,东汉文学家;班固,扶风安陵人(今咸阳东北),史学家、文学家。曹丕认为,傅毅和班固在学识上不分高下,都很厉害。
伯和仲,指兄弟间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次之,第三称叔,四为季,主要用来分清兄弟之间长幼的次序。伯仲之间,就是处在老大和老二中间,间为中间,比喻二人差不多,难分优劣、好坏和高低。
唐朝杜甫在《永怀古迹五首》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一句,就用了伯仲之间,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本事、才能和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沉着冷静用兵让萧何、曹参感到失色,自愧不如。伊尹,辅佐商汤平定天下之能臣,吕尚,即姜子牙,邦助周武王灭掉商纣的主要功臣,萧何和曹参是西汉开国功臣,邦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杜甫在此把孔明比作伊尹和吕尚,说萧何、曹参带兵打仗都不及诸葛。
关于伯仲,陆游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名句,意即《出师表》乃大作,没有哪个作品能和《出师表》可以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