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形单影直对相望 只羡鸳鸯不羡仙. 出自 卢照邻的 《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上一句是青山绿水彩云妍。
“不羡鸳鸯不羡仙”这句诗出自于《晚霞煮酒水云禅》。全诗是:
乌落免升花吐蕊,风轻云淡道揉弦。
陶怀斟月南山菊,玉管横舟野渡烟。
竹影移卡其无相诀,晩霞煮酒水云禅。释义:青山绿水彩云飘,不羡慕鸳鸯成双成对,也不羡慕神仙。
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来,鲜花吐蕊风轻云淡。
举杯斟酒望月赏菊,在野渡吹箫横舟上。
竹林下棋吟诗,晚霞中对酒当歌快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出自《金刚经》
按照佛教的说法,凡世间的众生之所以烦恼,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贪嗔痴无止无尽。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之下,使得人有内心的痛苦、有外来的痛苦,有追求目标的痛苦、有达到目标乐极生悲的痛苦,有得到的痛苦、有得不到的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佛教认为人就好像漂浮在无边的苦海之中,时而头抬出海面,那是欲望得到暂时满足;时而头又被海水淹没,那是被苦海所迷惑;被欲望所羁绊,在六道轮回中流转往复,在生死苦海中起起伏伏,却总是离不开这个苦海。“苦海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金刚经》有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佛陀开示的摆脱烦恼的方法:世间一切事物、情感,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灭,没有什么永生不亡的东西;虚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只是不能永住世间,因缘尽了也就散了;如果能了解存在和消亡的根本在于因缘,认识到有存在就有消亡,存在的过程就是消亡的过程,消亡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存在,存在就是消亡,消亡就是存在,从而以平淡的心境看待进退得失,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贪欲执着,那么就可以摆脱烦恼,见到心中的如来了。
佛教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万法皆空”,不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世间万物是虚幻的,而是说世间万法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不会长生永驻。只要能认识到这一点,以“空”的观点去看待整个世界、去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在金钱、欲望、感情的红尘生活中增加一些慈悲、种福、结缘的观念,用智慧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拂去心上之尘,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自然就摆脱烦恼,离苦得乐了。
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不单指人),所
有物件,都各自具有其形体,具有
相状。
一切人或事,一切诸有,都由缘起而
生成。换句话说,都是有为法,都是
缘起之法。而缘起法最最根本的核心
是性空!
性空诸法就无常。即使有形有相,也
是虚妄不真实的,不能常恒,不能久
住。无所依存,无所住处。
“凡有诸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诸相的由来。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缘,因,是诸相生灭的内因,缘是诸相生灭的外缘。一种相的生成,必须有俱足的内因和外缘,因缘俱足,才能成相。因缘散失,则相成虚空。
二、相的特质是性相一体,性空相有。因缘聚散,世事无常。空,是相的本性,是终究的,是根本的;相,只是一种临时暂有的虚幻,由于因缘的变化最终归空,所以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观”。
三、诸相非相。诸相是相,非相是空。性空相有,是佛家的根本大观,理解了这一个空,便了然了宇宙人生运行的根本,你就远离贪嗔痴疑慢的五毒,而般若波罗蜜了。
四、如来,佛的尊称。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是什么?佛就是大觉悟。***心中都有佛,***都可修成佛,你觉悟了,你见诸相非相了,你看到了宇宙人生运行的根本,你也就如来了,岂止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