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这则寓言故事可以分成四层,
分别是表面层、寓意层、象征层和哲理层。在表面层,故事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情节和***。在寓意层,故事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传达了一种深层含义或道德观念。在象征层,故事中的人物、动物或物体代表了某种特定的概念或象征。在哲理层,故事通过讲述一系列***和冲突,引发人们对生活、道德、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分析和理解这四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寓言故事的内涵。
将寓言故事分成四层。
这个寓言故事本身就含有四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外在故事、象征层、道德层和隐喻层。
外在故事是故事的字面意思,描述了具体的***和人物;象征层则通过具象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观念;道德层则传达了故事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教育目的;隐喻层则是通过故事中的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次的含义和思考。
总之,把这个寓言故事分成四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其中的意义和教训。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是孔子说的话,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在路上听到的不可靠的话就在途中传播,是道德唾弃的行为” 。
道听而涂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在路上传播出去。而,连词,这里相当于“就”。涂,同“途”。
德之弃也:是道德唾弃的行为。弃,唾弃的行为,认为可耻的行为。之,放在主谓短语“德”与“弃”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孔子那个时代就存在,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很盛,大概永远不会绝迹。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道听途说,有时也能害人。
《战国策·秦策》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正所谓“曾参岂是***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战国策·魏策》还有一个“三人成虎”的典故:“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魏国的太子将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当人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庞葱一直受到魏王重用,怕去赵国后有人背后说他坏话,魏王不再信任他。为此,临行时特地到王宫里对魏王说了“三人成虎”的话,结果还是应验了。
《论语注疏》说:“涂亦道也。言闻之于道路,则于道路传而说之,必多谬妄,为有德者所弃也。”
本句出自《论语.阳货》篇。原文: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说:“听到传闻就到处散步,正是背离道德修养的行为。”同时,孔子此言也是告诉我们,即便需要传话,也不能妄加揣测,而是要善解人意,传平实之语,切不可断章取义或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