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题目,这是郑板桥的一篇打油诗,是他睡觉时听到小偷到他房间偷东西,于是就吟了这首诗,让小偷趁天未亮快回去。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了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隐居乡里,潜心钻研诗词绘画安贫度日。
一天夜晚,一小偷打起他的主意,认为做过官的一定家中藏有金银,趁着细雨,小偷悄悄地潜进他家中。天冷月黑,而郑板桥此时刚写完文章躺在床上,辗转不眠。
小偷进来被郑板桥看到,于是随口念出两句:“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听到一惊,知道自己已被发现了,当即伏下身子不动,过了好久估摸着郑板桥睡着了,猫身往前,谁知此时郑板桥翻了一个身又念出两句:“腹中诗书有几卷,床上金银无半分。”
毫无疑问郑板桥已经发现了他,并且在告诉他,家中有墨有笔,金银却是无有,让小偷快退出,另谋他门。
小偷心想,不偷也罢,正要退出家门,郑板桥又念出两句:“出门莫惊黄尾犬,越墙勿损兰花盆。”
小偷这才真正知道了郑板桥的为人,没有追查而且告诉自己退路,以免被狗咬打坏兰花盆,惊扰乡邻,逮住要吃官司,深感惭愧与感激,蹑手蹑脚地离开了郑家院子,郑板桥又高声吟了两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郑板桥这种“有礼有节”清明处世的态度被世人传颂,经久不已。
译文】
陈寔字仲弓,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寒微之家,小时侯在县里为吏,常常从事一些公差杂役,后来作了都亭的佐官。陈寔立志勤奋学习,不停读书。县令邓邵尝试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到太学里学习。后来县令又召他为吏,他却隐居躲避到阳城山中。
当时发生了一件***案,同县的杨吏怀疑是陈寔,县里于是逮捕囚系他,鞭笞拷问没有得到证据,而后才放出来。等到他当了督邮,还暗中嘱托许昌县令,以礼召见杨吏。远近的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佩服他。后来又调任太丘县令。
陈寔修养德行,追求为政清静,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邻县有要来投奔的人,陈寔就训导解释,晓谕他们,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居地。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如果)禁止它,道理将如何表明??希望你不要限制他们。”有关官员听到这件事,感叹说:“陈君说话到这样地步,怎么会被别人埋怨呢?”县里终于没有人来打官司。
等到后来逮捕党人,事情也牵连到陈寔。其他人为了免罪大多逃避,陈寔说:“我不到监狱里,大家就没有依靠。”于是自请囚禁。后来遇到赦免才得以放出。
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征召他为下属官员。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要归葬许昌,虽然全郡的人都来了,但没有一位名士前往,张让感到很羞耻,陈寔一人去吊唁。等到后来又诛杀党人的时候,张让感谢陈寔,因而宽恕保全了许多党人。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再没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