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题主连《三国演义》都没有看过,只是看过电视剧,很有可能还是新版的《三国》。新版《三国》说实在话,全都是些“办公室政治斗争”的东西,所以你分析这种东西是分析不出来任何结果的。我们首先说一下你说的这个事情是怎么一回事。
三国演义里面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
这个首先《三国演义》里确实有题主所说的这一桥段不过是发生在许昌,也就是许都,罗贯中作为文学家十分出色的描绘了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这五人为了谋杀曹操,在许昌发动了一场兵变,火烧许昌城和御林军营造成混乱,趁机想要击杀御林军的统帅王必,但是王必侥幸逃脱后,得知是金祎参与叛乱,于是告知曹休。而此前管辂算到许昌城中有火灾,于是曹操让夏侯惇在许昌城外巡逻,最后曹休和夏侯惇一起镇压了这次兵变,金祎,吉邈,吉穆战死,耿纪,韦晃被抓住后杀死。这五个人宗族被曹操下令杀死。
夏侯惇带着大军把许昌的文武百官押送到当时的曹操大本营邺城,然后发生了曹操让救火的人站在红旗下,闭门不出的人站在白旗下,最后曹操命令拿下站在红旗下的人,把这些人全部杀死,理由是这些人名义上是救火,实际上是帮助耿纪等人。其实这里除了表现曹操的滥杀,还有什么呢?《三国演义》的原著都说了百官很多人害怕被杀,于是想到出去救火肯定是无罪,于是跑到了红旗之下,结果这些人全部被杀。
真实的历史也很类似,在历史上这其实是金祎主导的,耿纪参与,在许昌发动的兵变
耿纪兵变始末。这件事情发生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年末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年初,主要参与者是金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吉本的儿子吉邈、吉穆这六个人。首发者是金祎,金祎此人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裔,金日磾是汉武帝时期投降汉朝的匈奴人,是汉朝的名臣,此人对于汉朝十分忠义。主要参与者是耿纪,耿纪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弇后裔,耿氏家族作为功臣世家与东汉王朝休戚与共,作为功臣世家的子弟对于大汉帝国的未来担心。
当时的背景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已经是魏王,汉献帝下诏给予曹操提高待遇,曹操的王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和天子汉献帝的服饰一模一样,只是差一个皇帝的称号。这引起了忠于汉朝势力的极度不满,而金祎,耿纪,吉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一起密谋,***是杀死当时执掌许都兵权的王必,控制汉献帝攻打曹操,同时连接南面的刘备,而刘备留在荆州的关羽兵力强盛刚刚好是可以连接的援助。曹操在控制冀州后基本上就留在了邺城,这个时候驻守在许昌控制许昌军队的是王必,王必是在曹操起兵时就跟随曹操的老部下,很得曹操的信任,王必担任的是丞相长史,而且王必和金祎的关系很好。
建安二十三年,兵变爆发,耿纪率领军队攻打并且顺势防火烧王必的军营,但是没有攻克,吉邈等人带着家仆前来助阵,金祎派人作为内应,导致耿纪,吉邈攻入军营,射伤了王必,王必当时逃到金祎的府邸门外,结果被金祎当成了吉邈,金祎问道“王必死了吗?事情成功了吗?”王必只好逃出许昌,联合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攻入许昌,吉邈等人战败,王必由于箭疮在事后的十几天里死去。
曹操十分盛怒,把在汉朝朝廷召的文武百官派到邺城,到达邺城,曹操让文武百官中救火的人站在左边,不救火的人站在右边。当时众人认为出去救火的人一定没有罪,都跑到左边站着;曹操认为不救火的人不是帮助叛乱的人,救火的人则是参加叛乱的人,把这些人全部杀了。
从这里看,曹操也只是***立威,震慑那些忠于汉朝的人和势力。
首先更正一下,是许都失火,非邺城失火。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69回“讨汉贼五臣死节”。故事大意是:侍中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五个人,趁曹操不在许都之机,想发动兵变,请出汉献帝,召百官讨伐曹操。这是一场拿鸡蛋碰石头的游戏,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命运……结果三人在战乱中被杀,耿纪、韦晃被俘后遇害。
当曹操让夏侯惇把百官从许都解赴到邺城后,就在教军场立红旗于左,白旗于右。对百官硕说:“耿纪等人造反,放火焚许都,你们中有出去救火的,也有闭门不出的。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之下,闭门不出的可立于白旗之下。很多官员想救火的不说有功,肯定是没罪的,于是大家纷纷站于红旗之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官员站到白旗下。曹操见状,命人把站于红旗下的官员统统拿下,这些官员大喊冤枉无罪,曹操冷笑道:“你们当时之心,名为救火,实欲助贼耳!”,然后,把这300多官员押到漳河边,一并砍头。
这个故事即使今天读来,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站在红旗下的官员中,有救火的,也有投机故意站到红旗下的,他们中不乏冤枉之人。曹操聪明盖世,肯定知道被杀的官员中不乏冤枉者,那他为啥要这样做呢?我觉得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铲除异己。救火的官员可以说没有一个是曹操的心腹。真正救火的官员是侍汉不侍曹,他们明着是去救火,有趁乱帮助耿纪、韦晃,也有保护汉献帝的,是汉献帝的死党,跟曹操水火不容,这正是杀掉他们的一个最好的借口。至于那些站在红旗下的投机分子,他们是想趁机邀功请赏,今天曹操得势了,他们依附自己,明天曹操失势了,这些人难免会反咬一口。这群投机取巧之辈,留着何用!
二:宁可错杀一千,决不肯放过一个。曹操贵为丞相,树敌甚多。那些明着与他叫板的官员,都被斩杀殆尽。背地里有多少人反对他,曹操也不知道。今天站在红旗下的官员,肯定有反对他的,也有不反对他的。三百多人如何甄别,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为防夜长梦多,不如来个快刀斩乱麻,永绝后患。
三:为儿子将来登基称帝扫清障碍。曹操不是不愿当皇帝,是不想背负汉贼的骂名,也是时机不成熟。他曾说过:“苟天命在孤,孤愿做周文王”。这意思在明显不过了,他要把做皇帝的事,交给儿子来完成。为了给儿子提前铺路,他必须把朝中的反对势力镇压下去。今天站于红旗下的官员,不是汉朝的忠臣,就是投机分子,儿子将来做皇帝时,这些人要么公然反对,要么阴奉阳违。与其把这些包袱留给儿子,还不如趁机把他们统统干掉。至于那些站于白旗下的官员,曹操他们认为他们不过一群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之人,不会对儿子将来称帝构成威胁。
一言以蔽之,曹操之所以如此任意妄为,乱杀无辜,一方面是他性格多疑、残忍,另一方面是他掌管着朝廷生杀予夺的大权,为了将来儿子能顺利篡汉,他只能用红旗下这些官员的血,给儿子铺上一条通向帝王之路。
曹操: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管这个评价是否公平公正,纵观历史雄主,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疑的性格。
其中曹操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本人具体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不大清楚,但是,他的大部分行为上,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做的,这也不能过多怪他,身处乱世之中,稍不留神就会身死族灭,容不得人不小心,特别是像曹操这样的人物,身上背负着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一大群靠他吃饭的人。
公元218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可谓是功高盖世,出行使用的都是皇帝的车马服饰,这让许多汉朝的遗老遗少非常不满,认为他迟早会篡夺汉朝的江山,于是决定发动***,其中有一个叫耿纪的人,聚集了六七百人,用花言巧语说服了城防司令王必,元宵佳节,需要张灯结彩,百姓也应该庆祝下了,所以王必和他的手下就放松了警惕。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片繁荣的景象,耿纪见到御林军没有设防,便带来叛军在城内四处放火,并大声呼喊:杀尽曹贼,以扶汉室。企图劫走天子,推翻曹操的***,曹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命令曹休带兵镇压。
夏侯淳不但把叛变的五家老少族裔全部杀尽,还把城中的百官和士兵押送到军营,曹操说:耿纪、韦晃等人发动***,火烧许都,你们当中有人闭门不出,有人出门救火,现在命令出门救火的人站在红色的旗帜下面,闭门不出的站在白旗下面。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红旗这边下场凄惨,而白旗这边的则毫发无伤,形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我觉得有二点:
第一、叛乱发动之后,城里失火,很多人出来救火,这些人当中肯定有不少是叛乱者,就算不是叛乱者,那也有投机的行为,趁救火之际,可以看清形势,叛乱者胜,可以当汉室忠臣帮助叛乱者,如果叛乱者失败,按照常理,我在救火,也是有功的,这种摇摆不定的行为,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最令人反感,曹操会杀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那些没出门救火的,先不说别的,至少和这个事情无关,虽然没有及时参与救火,有可能是来不及,更多的可能是害怕参与当中,因为是夜晚,又是失火什么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分守己便是最好的选择,这类人,曹操喜欢,你能力低下没事,我又不靠你们干大事,只要不使坏就行了,所以曹操也就会放过这些人。
此次***,虽然有的人可能是误杀,但是处于当时的局面,曹操也没有办法一一去甄别,只能依靠看似下策的办法去做,一来可以快速平息叛乱带来的影响,二来也正好印证了曹操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