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匕见的故事原文,图穷匕见的故事简介

tamoadmin 成语成句 2024-05-14 28 0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公元前三五四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图穷匕见的故事原文,图穷匕见的故事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您好。在《李卫公对》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致敌而不致于敌“。

围魏救赵,就是获取主动的一种策略,通过攻敌必救,来调动敌人,从而获取主动权。

图穷匕见的故事原文,图穷匕见的故事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攻敌必救,从而是的敌人听从你的调动。

在历史上,围魏救赵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策略。

在我军发展历史上,由于火力不足、攻坚能力弱,通过围魏救赵调动敌人,从而创造机会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打法是常规策略。

图穷匕见的故事原文,图穷匕见的故事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抗日战争中,我八路军经常使用攻打日军某一据点,从而在途中伏击歼灭日军。但是,该策略存在的危险是,如果敌军看穿你弱点,则调动敌军的目的无法达成。因此,在山东等地,日军看准了八路火力不足,攻坚能力弱的特点,一般都不急着调动,让各据点固守,机动部队在集结足够数量后再实施解围,从而给八路军实施该战术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解放战争中,***和粟裕在关于济南战役部署的著名讨论中,也详细讨论过这种情况。***认为,围点大援的要义,是让敌人感觉真的必须去救,如果当时***军感觉***不是真攻济南,那么就不会不顾一切地去救济南,从而失去***打援的机会。因此,在适当增强济南攻坚力量,做好了攻城的部署。

正因为我军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纯熟,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军经常陷入一部被围困,友邻部队不敢救援的普遍现象。

同样,尽管我军擅长这一策略,却也吃过***军这种策略的亏。

解放战争早起的大同集宁战役中。傅作义部也***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攻集宁救大同,造成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失利,这一失利,也引发了连锁反应,我军丢失了张家口等重要城市。以至于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在华北方面长期处于不利态势。

围魏救赵大概就是兵法中说的攻敌所必救,声东击西一类作战策略吧。

我这个人对兵法不太了解,只能粗浅的说说我的看法。

现代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我军多次***取近似于围魏救赵的战法运用,如攻城打援和攻城阻援都是类似于围魏救赵。

当年魏国军队打击赵国时,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来救赵国,原本打算直奔赵国,这样齐赵两国可以***魏军。

这个时候,孙膑提出不能到赵国,说齐国的军队一旦跟魏军交战,赵国乘机退让的话,齐军就不得不陷入与魏军拼命的境地。这样一来,赵国是没事了,齐国就被动了。

孙膑就给田忌出了个非常厉害的主意,让田忌带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此时大梁空虚,正符合兵法避实而击虚,出其不意,攻敌所不戒。确切地说是攻敌所必救,让魏军回魏国自救,自然就解了赵国之危。

结果孙膑还设计好明攻城暗打援的策略,让魏国的将领庞涓栽了大跟头。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斗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用兵之计,在中外战争史上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影响力。通过这些计策,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军事家的超凡智慧。"围魏救赵"就是三十六计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人赶到齐国请求发兵。齐国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带领8万人马救急。军师孙膑献了一计:我们(齐国)不直接参与两国战场,而是攻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就会放弃赵国而赶回来防守本国,那我们就可以在半路设伏袭击对方。

田忌***纳了孙膑的意见,布置好兵力后开始攻击大梁,果然,魏军将领庞涓就急急忙忙率领部队赶回,没想到,又在桂陵途中遭遇齐军的伏击!这一战,魏军大败,赵国顺利解除了危困。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高中课文?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围魏救赵”释义: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面对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进行侧面打击。孙子兵法也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弱者塞其虚。意思是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此以弱胜强、强弱转换、解救、进攻之法,凡战,必纵观全域,主动觅敌要害、突破口,从而有效调动敌人,瓦解、分散其(内部)的力量,同时一定寻找到敌方薄弱的部位。)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攻其所必救,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开纷繁杂乱的丝线,不能用蛮力去强行拉扯;劝解打架者,自己就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要避开势头击其要害,使对方的形势受挫和牵制,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

反观之,祸起萧墙,进攻防身后;螳螂捕蝉,须知黄雀在后。(福祸相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围魏救赵》选自何处,作者是谁?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原文】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过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