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品性各有不同,有人保守,有人张扬,有人好斗,有人忍让。
欺侮我的人,我一笑而过一再忍让,但我无处退步时,迎头痛击不惜把老命搭上。事后还以德,和以让。
欺我的人我碰过,一个另外的场所,他碰到的是其他人的死打,一再欺我的人也有过,他至今在监狱安享,有些事不必计较,也无须你迎头而上,那只是一段插曲,后面必有曙光。
过去的就是过去,生活永远在路上,不因咋天之不快去报今天他人之有殃,尽管他曾经伤害过我,还要考虑自己若处在此时之所想,尽管痛打落水狗来的痛快,毕竟不是所有人全部喜爱!
你种下的是恶因,收获的必然是苦果。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撒尿腿咬手的事又谁人没有有过?
谢邀。我相信,很多骂孔子的人要尴尬了,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以德报怨”为道家的观点,有人问孔子,这样做行吗?孔子发表了一番很有逻辑的话,他说,别人对不起我,我对他好,那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下面回答了自己的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主张,直道而行,恩怨分明,要明辨是非。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才懒得理你呢?别人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就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都是平等关系,意思是要各尽各的责任。他多次强调,君使臣以敬,臣对君以忠。他本来是鲁国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鲁公沉迷于齐国馈赠的女乐,行祭礼的时候,又不分祭肉,孔子认为,鲁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撂挑子,不干了,这才有了周游列国的故事。你看,孔子是多么的爱憎分明!你对我不好,我就不干了。孔子视功名如浮云,他爱的是他的思想。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是这样,美国对我们的新闻记者百般刁难,不一视同仁,我们也一样,以直报怨,以牙还牙,对美国的记者做出对等的措施。在贸易方面,美国针对我国的进口物品征收关税,我们会做出对等的制裁,绝不姑息迁就。很多时候,让步就是纵容恶行。
那么,问题来了。道家的“以德报怨”,佛家的“唾面自干”就不对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仅仅摘出书中的几句话就奉为金科玉律,这叫死守教条。还是马克思厉害,他提出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法,实际上还是逃不出《易经》的手掌心,任何问题都是一个时与位的问题,世上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老氏在《道德经》提出“以德报怨”,讲的是一个人如何立身行事,才能壮大自己,要从小事做起,从容易处着手,把握一个“渐”字。任何帝王的初期阶段,都是以德报怨,广布恩德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小心服侍吴王,唯夫差马头是瞻。汉高祖刘邦年轻时,雍齿很轻视他,多次背叛他,刘邦并没有计较。曹操是更胜一筹,张绣是***长子曹昂,爱将典韦的仇人,但投降过来后,仍封他为大将军。这都是典型的以德报怨,如果你没有雅量,谁还敢亲服。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适当的以德报怨,就能化敌为友。
“唾面自干”和西方的有人打你左脸,把右脸也迎上去。讲的是面对屈辱时“忍耐”的功夫。也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这里讲一个笑话。唐朝的娄师德在京城权倾朝野,他弟弟外任代州太守时,去找他辞行,他就告诫弟弟,要“唾面自干”,他弟弟说,自己擦干行吗?娄师德说,这样做并不好,自己擦掉,还是违其怨,给人家难堪啊!咱们家世显赫,有一丝傲慢,人家会说,靠世家的势力欺负人。他的弟弟说,我懂了,就让他在脸上自己干喽。
就拿现在的扶贫来说,有些本来就心智不成熟,有领导去找他,他正在***场,下不来,还骂骂咧咧,支吾着说,我不在家,一会回。这时候,领导也不会拂袖而去,能和他一般见识吗?
总之来说,该怎么做,那要看实际情况了,不必拘泥流俗。
这是出自《论语》宪问第三十四章: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很明显,孔子是不同意“以德报怨”的,他主张的是“以直报怨”,意思是不管别人如何对待我,我都要以一种正直、公正的态度对待对方,而绝不是反过来“以德报怨”。
孔子以普通老百姓的个人想法为出发点,认为普罗大众的觉悟是无法跟“圣人”相比,否定了“以德报怨”这个做法,而是“以直报怨”作为补充,当然,他也并没赞同“以怨报怨”。
《论语》中“以德报怨”执行主体是老百姓,很明显,孔老圣人也深深地明白,让老百姓做到“以德报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通过反问的方式直接否定了这个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以直报怨”。
现代社会依旧被“以德报怨”的思想荼毒,很多时候总想用“德”去感化别人,但有没有想过,你想感化的那个人会不会被你感化呢?
对于一点点小事,倒是无所谓,比如别人借了你的钱,拖着不还,这还好,不会对自身形成人身伤害。
但是,当别人威胁到你生命的时候,比如一个坏人正在伤害着你的时候,你还抱着“以德报怨”的心态去劝诫对方吗?
个人认为,所谓的“以德报怨”,对不同的人要区分对待,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识人的能力了。
对于那些事情不大,对方又比较识趣,觉悟也比较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以德报怨”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