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两个地方提到了“举直错诸枉”
1、《论语》颜渊第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樊迟再问什么叫智慧。孔子说,能够了解任何人就是智。但是樊迟对于孔子的答复,并没有彻底的明白和领悟,因此孔子便更深入一步说明:“举直错诸枉,”,“举”就是提拔,“举直”,就是提拔正直、忠诚、有才能的人。***如做一个领导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而把邪曲的人先搁置起来,这样就可使原来邪曲的人,也变成为直道之人了,坏人也会变成好人了,所谓“能使枉者直”
2、《论语·为政》篇载: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哀公就是鲁哀公,他是孔子的国君。哀公问:“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我的领导呢?”要我的人民不光是不敢反抗,这种低层次的服从,而是用德政让人心服口服呢?
孔子很婉转地说明这个道理,“举直错诸枉,***服”,“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地,“举枉错诸直”,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任人唯亲,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
综上2个语境,我们可以理解“举直错诸枉”充分体现了领导阶层、领导者用人的重要性,所谓上行下效,近朱者赤,如果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有权利的人和为公众服务的人都是正直、有才能的人,又忠于人民,为人民服务,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绝大数人都会向着阳光而积极的方向努力,包括原本负能量的人也会被正确地引导,从而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
昨天是我们中国***建党***年的日子,看到***的***,我可以感受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是很明确的按着“举直错诸枉”的宗旨来选人用人的,因此我们国家才有了这么巨大的积极的变化,而习总书记在前几日更是特别发言要重点做好选拔、培养、任用年轻干部的相关工作,真所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啊!
哀公问曰①:“何为***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服;举枉错诸直,***不服。”(《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
这种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一章孔子论政,中心是讲用人问题。另外,《颜渊篇第十二·第二十二章》也重提了“举直错诸枉”这一用人思想。
这是从孔子的德治,亦即礼治的要求出发的。像少正卯那样的人,他是决不会视作正直者而予以起用的。
所以请各位注意,孔子的“举直错诸枉”,并非现在人们认为或者解释的“任人唯贤”,这是是两码事,而并不是什么“古今通义”。
①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孔子是鲁人,所以哀公上面不加鲁字。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原文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论语.为政篇》也有相似的内容,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举”,选拔或选用的意思;“直”,正直;“错”,同措,放置的意思,《论语集注》中朱熹的注释是“错,舍置也”;“诸”,众多;“枉”,本意为弯曲不直的,是与“直”相对的,可以理解为行为不正直的。
整句话的可以这样理解,“选拔正直的人,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这样就能督促不正直者有所改正。”
对于“错”字还有一种不同的看法。钱穆先生认为其“盖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乎枉材之上,枉材亦自直。”意思就是以放置木材为例,将直材压在枉材之上,时间一长,枉材也会慢慢变直。也有学者认为“错”其原意是“为物镀金”,引申为“使之改变”的意思。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中,将“错”解释为放置一旁不太准确,而应该理解为使之改变的意思。“举直错诸枉”就可以解释为“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教育引导邪恶不正的人使之改变”。而“举枉错诸直”则可以理解为“重用邪恶不正的人,会使正直无私的慢慢向不良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