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怎样产生的?十二生肖是源于十二地支。怎么样证明呢?非常简单,因为中国讫今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然而甲骨文已经具有全部的十二地支与十天干,也就是讲甲骨文的时侯,已经具备华夏的一套十分深奥的数学逻辑模型:“术数”的语言工具‘天干地支’了。我们知道…生肖其与地支相配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地支于商代甲骨文出现以来至今就未变化,然则十二生肖在配应十二地支的生肖自上古至中古却不一定,比方午配马,但亦有午配鹿的。因此十二地支比十二生肖更久远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十二生肖必然是源于十二地支。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十二地支配应十二生肖呢?这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十二地支始于数术的演算而产生的演算的语言,而术数是个奥义的数学模型,其语言也艰涩难懂。然则抽象的东西,经过形象化才可广泛流传与承继,所以就用形象生动的动物来配抽象的地支,这个就是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的缘故了。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过类似于我国那样的以十二兽纪年(或纪日)的方法,但将它们作为人的属相,却仅见于我国。十二属相是与十二支(子、丑、寅、卯……)相联系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明确记有十二支的名称,并且将它与十干(甲、乙、丙、丁……)相配,形成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用以记日。同时,在先秦的文献中,也已有了十二支中个别符号与动物对应的踪迹。可见,十二支与十二样动物的对应关系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初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这些对应与后世的对应关系完全一致。
十二支与动物的这种对应关系起源于上古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山海经》中曾列举了许多动物神,它们都由两种动物合体或动物与人合体而成,这种奇特的动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从构成合体动物的种类来看,不外乎龙、马、牛、羊、虎、豹、蛇、猪、犬等动物,其中除龙带有神秘性外,其他都是常见的、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猪、马、牛、羊、犬是***的对象,后来又成为饲养的家畜,是我国古代的重要食物和生产资料;虎、豹、蛇是对人们生命安全威胁很大、使人害怕的动物。古人所接触到的动物的种类自然很多,但之所以要挑出这几种来崇拜,则是因为这些动物与古人生存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动物,后来几乎都被列入了十二属相,可见属相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是有密切联系的。
到了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兴起,方士们将干支纪日与十二支所属动物相对应,并联系十二支的五行属性,即寅卯属木,已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未戌丑属土,用以解释种种自然现象,推算祸福灾异。这种推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秦汉时代,当时所谓的“日者”,就是操持此术的职业迷信者。这种十二动物分头“值日”的理论,被道家纳入其学说之中,葛洪在《抱朴子》中谈到登仙术时说,进入山中常有鬼魅相害,不同的支日,出现的鬼魅也不同,如“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戌日称人姓字者,犬也”;“子日称社君者,鼠也”等等,“但知其物名、则不能为害也”(《内篇・登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