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按老套路,作者生平背景来,百度一下就是了,也不用回答什么,你能想到的,历史有人都替你想到了。
我鉴赏的态度是,不问生平背景,就是文字本身。这两句诗,其实写出了每一个不是荣归故里归乡人的忐忑心情。现在的许多单身狗、失意者应该有体会。就是荣归故里的,也是经过许多失败,才摆脱了这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状态。
所以,可以说写出了***某个阶段的心态,道出了我们曾经,也许一辈子的心声,所以名句!
作为一个本乡本土的人,由于常年在外漂泊,所以对自己的家乡现在的事情知之甚少,因为时间久变化太大了;本想向老乡打听打听,可是又怕被别人笑话,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和感情的流露。
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切入整首诗的意思而理解。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纵观全诗,主旨是要表达诗人那种与世隔绝的孤寂、\苦闷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感。结合诗人当时的背景,由于攀附败露而受贬岭南(今广东罗定一带),其间是"音书绝"而且历经了数个春复秋冬。故对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状况是不得而知。诗人回家时,怀着的本来是急切的心情,而欲问来人,却又"不敢问"。不敢问的原因是"情切"、"情急"而"生怯",这是由于在长期隔绝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恐惧感。写得既自然更真实,共鸣感特强。正是这种共鸣感,故成为了千古名句。谢怪空***邀请!
诗文之道,无非言天理、道理、事理、情理。或曰:诗言志,歌咏情。为诗之术,又在于比兴与含蓄,不宜太过直白。含蓄更有感染力。
记得小时候有歌:哪天我从你门前过,你端着盆水往外泼。泼在我的皮鞋上,两只眼睛望着我,什么话儿也没对我说……说的是两人偶遇的尴尬。就因这种朴实的尴尬,至今记忆尤新,及至年长,方悟到这是一首情歌,却又妙在绝无哥呀、妹呀、爱呀之类的文字。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是本应熟悉,却又陌生的尴尬。
中国人的荣辱观,有衣锦还乡一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昔者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封得楚王于故乡,倍感荣耀。趾高气扬,乃莫大慰藉享受。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说的是别样的一种尴尬。垂老还乡,贫寒归家,既有欲见故旧的急切之情,又有怕应羞见的惭愧之心。***人情世态,尽在其中。
因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男儿志在四,不混出个人样子,就别回故乡了。今之穷酸怨天尤人之徒,当作何想?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以前聊过,为什么宋之问越邻近家乡越感到胆怯,连过往的行人都不敢问?
故事的大背景是宋之问被贬谪到岭南,不堪其苦,第二年秘密逃回,这这首诗是在快到家乡,在汉江口的诗作。名为《渡汉江》。
为什么有这么矛盾的心态?
1、宋之问是逃回来的,本来就不敢声张,怎敢四处过问张扬,怕被人认出。
2、由于和家人失去联系,自己受罪罚,是不是连累家人?家人这一年有没有什么遭遇?他不敢想,不敢问,生怕有坏消息传到自己耳中。
这是我对这句的理解,以前我还有个详细一点的,大家可以翻看我以前的问答,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