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是: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这句话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盗泉:古泉名,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盗泉之水:比喻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全句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乐羊子妻》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子的高尚品德和过人才识。
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面的水,清廉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给自己的食物。比喻一个人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列女传》,这是羊子的妻子劝说丈夫的一句话,体现出古人高洁的品行、不灭的志气,因此这句话流传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足见其对后世影响深远。
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全书共七卷。
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盗泉是一个泉口的名字,被正直的人认为名字不好,象征偷盗,所以正直的人不喝这里的水),清廉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