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据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与他的小儿子荼一起玩耍时,景公亲自扮演牛的角色,口含绳子趴在地上,让儿子牵着走,表现出对儿子极大的疼爱与牺牲精神。因此,“孺子牛”原本用来比喻父母对子女极其深厚无私的爱。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成语的含义得到了引申,现在常用来比喻那些甘愿为他人、特别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鲁迅先生在他的诗作《自嘲》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进一步升华了这个词的内涵,使之成为形容心甘情愿为人民利益辛勤工作、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v“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
“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
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