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羽扇可以说是其智慧的象征,作者罗贯中将羽扇特别赋予诸葛亮,使其“多智近乎妖”的形象更加丰满传神。
在正史《三国志》中均没有诸葛亮手持羽扇的记载,倒是在北宋大词人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羽扇纶巾”赢得赤壁之战的形象。
而在很多研究三国的学者中对于诸葛亮是不是“羽扇纶巾”有很多争议,其中有一种观点个人比较赞同,就是在汉末时期羽扇纶巾的是当时士族中的标配。意思是说,在汉末当时羽扇纶巾是士族身份的一种象征,区别于平民百姓的,就像现在上流社会宴会时高脚杯燕尾服一样。
其实不管诸葛亮是不是“羽扇纶巾”的形象,都不能影响其在汉末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于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故事是这样的:黄月英曾就学于名师黎山老母,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所以后来黄月英就嫁给了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
诸葛亮娶了黄月英后,孔明对鹅毛扇十分爱惜,形影不离。在六出祁山,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生死存亡之际,他总是轻摇羽扇,波澜不惊,胸有成竹,胜算在握。
历史可以戏说,但是不能胡说!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历史上的诸葛亮,都会手持一把羽扇呢?囧王者个人认为,一方面是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是受到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描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影响!这两方面共同合力完成了,我们觉得诸葛亮喜欢拿羽扇的刻板印象!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手拿羽扇呢?
因此,囧王者个人觉得这才诸葛亮场面拿着羽扇的最重要的原因了!有词赞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是写书人的编撰而来。写书人为了吸引读者,有意塑造人物形象。把诸葛亮描写成书生形象,是为了证明读书人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描写,一方面能够迎合读书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写书人的愿望,所以把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成羽扇绾巾。
历史的真实情况很难确定,历史记载也非绝对真实。.
在这里我只能引用《诸葛亮全书》中的说法:诸葛亮世代务农,而且为人忠厚。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家,讨点吃的,而且吃完以后,什么话都不说就走了,以后便天天来吃饭,诸葛亮家里人都不嫌弃他。有一天,诸葛亮趁他吃饭没注意的时候,拿走了他的拐杖,在下面钻个洞,装上石灰,老人走时,拐杖在地上点了石灰点,诸葛亮顺着石灰点找到一棵大树底下,朝树上一看,一只老鹰正站在树上呑云吐雾,忽然一粒金丹掉下来,诸葛亮捡来吃了,老鹰下来寻找,又变成白胡子老头,听说诸葛亮吃了,也没有办法,老人说道:“感谢你家有施饭之恩,干脆成全你罢”。然后拿出八根羽毛,告诉诸葛亮,用这八根羽毛制成羽毛扇,遇事不决时,在头上打一下,便想出了奇谋妙计。后来,诸葛亮行军打仗一直带在身边,死后作为陪葬品,带进坟墓里去了。
偏旁部首 :羽
羽毛,羽绒,
“羽”,普通话读音为yǔ。“羽”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鸟长毛也。象形。凡羽之属皆从羽。王矩切”。“羽”的基本含义为鸟的毛,如羽毛、羽绒;引申含义为鱼类或昆虫的翅膀,道教传说中指会飞的仙人,如羽翼、羽翰。
在日常使用中,“羽”常做名词,表示箭上的羽毛,如羽猎。
加部首“木”——栩 栩栩如生 栩栩 称栩 栩栩欲活 栩栩园
加部首“户”——扇 羽扇纶巾 秋扇 黄香扇枕 摇鹅毛扇 扇动 纨扇 团扇 扇子
加部首“讠”——诩 自诩 诩笑 诩诩 华诩 矜诩 扬诩 诩然 称诩
摇篮、摇头、摇动、摇手、
“摇”,普通话读音为yáo,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摇”的基本含义为摆动,如摇摆、摇荡;引申含义为往上升,如风举云摇;摆撼晃。
在日常使用中,“摇”也常做动词,表示骚扰,如摇毒。
组词造句:动摇29、无论受过多大的委屈和冤枉,他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30、在那血和火的岁月里,敌人猖獗,斗争残酷,但丝毫没有动摇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摇 成语 :摇摇摆摆、飘飘摇摇、摇首吐舌、心旌摇曳、神魂摇荡、撼地摇天、鼓唇摇舌、摇羽毛扇、摇头叹息、摇尾求食、摇尾涂中、摇鹅毛扇、魂摇魄乱、摇头幌脑、神摇目眩、拔地摇山、摇头摆尾、扶摇直上、摇摆不定、摇吻鼓舌、风雨飘摇、东摇西摆、心旌摇摇、摇摇欲坠、毫不动摇、风雨摇摆、扶摇而上、胆战心摇、摇手触禁、摇头摆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