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天道》,初入凡尘不知人间苦,蓦然回首已是苦中人,所以,这人间有趣也好,无趣也罢,都是一场修行,...
初入凡尘不识人间苦,蓦然回首已是苦中人的意思:刚刚步入社会不明白生活的艰辛,时光飞逝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是吃苦受累的一批人了,这话应该是形容生活不易的诗句。出自《天道》,初入凡尘不知人间苦,蓦然回首已是苦中人,所以,这人间有趣也好,无趣也罢,都是一场修行,平生所求,不过一分心安就好!苦中作乐是一种智慧,人就得有点性格是坚韧才不会被世俗磨平棱角,平安喜乐,平平安安就是福,一家人和和气气,父慈子孝,日子还是很滋润的。
鲜衣怒马,人间值得,想干什么就去干,碌碌无为不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把自己人生过滚烫,大不了重头再来,因为年轻就是资本,青春就是力量。
第一句是——卑贱杂草迎风生长。论“卑贱”,剧中还有比不良井中生活的人们更低贱的吗?那些不良人终日寄居在暗无天日的潮湿贫苦的环境中,蓬头垢面、衣衫偻烂、食不果腹,但他们却怡然自得,苦中作乐,将不良井活成了神都之下的另一个“晦暗闹市”。
逍遥子的第二句话——芝兰玉树深受委贱之辱
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逍遥子的意思便是,那些很有出息的皇室子弟深受屈辱和践踏。这句话结合着当下的时局来看,在女皇专政时期,被辱没的恐怕是一大群人,但就剧中而言,谁是“芝兰玉树”呢?为奉御郎是首当其冲的!
苏轼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尽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是,他对个人的际遇看的开,豁达乐观,从容淡定,对国家的命运则有九死不悔忠贞不渝的赤心。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三次被贬官并没有影响他对朝廷的忠诚。这就是儒家思想强大的凝聚力,是坚定信仰的感召力。当年清朝皇帝割让台湾,但是台湾百姓奋起反抗外来侵略者,麦克马洪想吞并***,清***束手无策而***百姓奋起反抗,都显示了儒家思想文化基因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起伏的日子
苏轼从其跟随父亲参加科举,到在朝为官,他其实并不是哪一边的人物,实际上就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坚持的真理只有一个就是事实,他为什么在欧阳修还当权的时候就自请外调,就是不想参与太多的是是非非,然而,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看到改革过程中不尽人意的地方,就自然吟诗赋词予以事实求是地评价,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无疑就是与朝廷对着干,所以很容易地被投机钻营者找到把柄予以打击。
在经历被置之死地的劫后余生,苏轼开始思考,他远离政治,寄情生活,然而这都无法逃脱打击,当他为红颜知己写诗词表达思念之苦时,仍然被弹劾“活的太自在,不注重朝廷事宜”而被流放到海南,应该说被流放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一种惩罚,就是这么个残酷的现实。“这么做也不行,那么干也不对”的百般无奈中,他在海南办学育人,自谋生路,因受到了百姓更大的爱戴,却名扬千里之外。
这其中的原因,说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身上有“守旧派”的标签。
苏轼的一生
人生最好的年华,苏轼却因为自己的敢说敢为,一直在被贬下去,被提起来,再被贬下去,直至被流放。
他当年因为嘲笑改革派王安石的“水利法”而获罪,后来的他先后在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惠州(今广东惠阳)修渠疏浚,被后人赞为“东坡处处筑苏堤”,可谓是为朝廷当权者树立了很好的样板,正因为这样的样板,让“改革派”心里难受,至于他的屡屡被贬与此有没有关联,没有文献记载,但是我认为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他被流放到海南儋州的时候,抱着 “必死无疑”的心思,把家属安置在惠州,自己独身前往,没有住所,苏东坡就在桄榔林中自己搭茅屋,题名“桄榔庵”, “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他坚毅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一个真实乐观的苏东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然而,得到宋徽宗招他北上的消息,苏东坡在真州却写出了人生的绝笔,也给自己一个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