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做
“亲情无怨叹,怨叹无亲情;深水流去慢,贵人言语迟;欲达己先达人,欲利己先利人。”
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
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自己都不愿去做的事情,凭什么要别人去做呢?自己不愿意去做,就不要让别人去做吧。
入门级,性格沉稳又不怕枯燥的,可以看杨伯峻《论语译注》、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精进的可看《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这样就不用费力搜集何晏、邢昺、朱熹、刘宝楠等的集解或注疏或正义了。
书,都是根据自己的资质和兴趣来选的,谈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适合自己的最好。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入门级读物。古文水平差一点,可以入手。他的后辈杨逢彬在他的基础上,写了《论语新注新译》,内容更进一步,可相互参考选择。
钱穆的《论语新解》,注重义理解析,不拘泥于字词含义,可做补充的读物。
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一家之言,借《论语》表达自己,重点的还是他的“美学”。喜欢的会喜欢,不喜欢的读不下去。
“半部论语治天下”,恐怕知道《论语》这本书的人就都知道这句话。本人的感受更简单:“半部论语会说话”。单单是《论语》中的“对白”——“师生对、君臣对”,就已经让我们“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自愧弗如,不得其门而入了。
“子路闻之喜”,该有多高兴?
“吾以汝为死矣!”该有多惊喜?
“君子亦有穷乎?”该有多憋屈?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该有多无奈?
……
古圣先贤们对于《论语》的解读,更是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举例说明吧: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0619·罔之生也幸而免》
【杨伯峻】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钱 穆】先生说:“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
【李泽厚】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那些弯曲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我正在发《一起通读论语》,在前言中一有段对各种注书的评价,供参考:
关于注解《论语》的书,可以说汗牛充栋。现当代也出了不少译注的书。对一般读者而言,比较好的入门书有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孙钦善《论语本解》,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黄克剑《论语解读》,徐志刚《论语通译》,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等,有注释,有译文,都是不错的普及本。还有几种可以参考,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着重从哲学角度解读,有译文,但基本没有字词注释。李零教授《丧家狗——我读论语》,是他给北大中文系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串讲全篇,但没有译文,只对部分字词的有解释。至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名气很大,但不适合当入门书,作者海阔天空“摆龙门阵”,见识广博,知识面很杂,但疏于字词的讲解,存在一些硬伤。《辜鸿铭讲论语》是从英文版翻译而来,体现了作者学贯中西的特色,不过有很强的倾向性。上述这些书,对学习《论语》而言,各有特点和长处,也有局限和不足。《论语》总体来讲,文字比较浅显,大多数地方大家的理解没大差别。但因为文字简约,又不清楚说话时的具体语境,也有不少理解上的歧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综合比较,折衷求是。
如果学习完这些,对《论语》有兴趣深入研究,还可参考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下简称《集释》)。该书引用自汉至清《论语》注书680种,集大成之作,给后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钱穆评价说广而不精,使读者如入大海。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水平较高,体现了当时训诂考据的水准。再往前推,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影响很大,元明清科举考试必读书,重义理,轻考证。再前,比较有影响的还有三国时期(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等等。近年来中华书局均有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