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出自《宋史》。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政治上比较出名的就是作为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史学上比较出名的就是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然而真正让人记住它的大概就是小学课本里的司马光砸缸。
这故事讲述的是一次司马光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在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这故事表现了小司马光临危不乱和睿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自《宋史》。《宋史·司马光传》的原文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的记载很明确:司马光砸过“瓮”,没有砸过“缸”。
当然,司马光确实砸过什么东西,最后救人了。
有《宋史》记载,这就够了,不要计较许多。历史故事编撰有诸多条条框框,但不必句句有交待,字字有着落,将故事写成学术论文。
司马光到底有没有砸过缸?我们都被教科书骗了,看正史如何记载
故宫明代大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宋代,据考古发现,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一米以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并不大。
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了“司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北宋诗僧惠洪著有 《冷斋夜话》,内容为论诗,间杂传闻琐事。书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即儿童)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这是此故事迄今所见最早的版本,内容与现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瓮中捉鳖,指的是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比喻捕捉的对象绝对逃不掉,一伸手就能捉到,形容很有把握!
源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北宋末年,梁山好汉在山东起义,拥戴宋江为首领。起义军纪律严明,杀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屡屡挫败朝廷派来讨伐的军队,声威震天下,老百姓拍手叫好。
在离梁山泊大寨不远的山下,有个杏花庄。庄上有个小酒店,开酒店的老汉叫王林,家中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名唤满堂娇。满堂娇出落得美丽动人尚未许配人家,与老汉相依为命。父女俩虽不富裕,日子倒也过得平静。
有一天,两个地痞流氓窜来酒店喝酒。酒足饭饱后,不但不付酒钱,还对年轻美貌的姑娘起了歹念,强行将她抢走。老汉被一脚踢翻在地。两个恶汉嘿嘿冷笑几声,说道:“俺们是梁山好汉宋江和鲁智深,你敢不从?!这小娘子陪我们玩两天就回来,你如声张出去,小心老命!”说罢扬长而去。
正当老汉悲愤欲绝的时候,梁山好汉李逵路过酒店。听说宋江和鲁智深干下这等伤天害理的事,生性耿直的他怒火中烧,决心上山找宋江和鲁智深算帐。
李逵急冲冲赶回山寨,大闹忠义堂,手提板斧要砍梁山大旗,并逼着宋江和鲁智深下山与老汉对质。当李逵知道错怪了宋江后,羞愧万分,命人将自己捆绑起来,向宋江赔罪。
这时,老汉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报告,说那两个恶汉又来了,被他灌醉后在店里酣睡。李逵兴奋地说:“来得正好,看老子瓮中捉鳖,收拾这两个坏蛋!”
李逵手提板斧,叫老汉前面带路,火速下山,终于除掉了这两个冒充梁山好汉、败坏梁山名声的地痞流氓。
“瓮中捉鳖”的成语便来源于李逵之言:“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