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出处

tamoadmin 成语成句 2024-11-25 6 0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来自什么历史典故,你怎么看?

说的是战国宋襄王的故事,我觉得宋襄王当时做的对,因为当时讲信用比生命都重要,宋襄王讲信用输了战争,丢了性命,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不然也不会把他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我们现代人都嘲笑他愚蠢,是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代,是不对的,因我们没有生在古代,怎能妄评古代的事。(注:宋襄王应为宋襄公)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的典故。

在东晋时期,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
。其中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势力,整个黄河流域都纳入了前秦版图,为进一步南下扩张奠定了基础。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秦王
符坚在作了七年准备后,踌躇满志,发兵112万,三路出击,挥师南下。企图凭借优势兵力,扫平东晋,统一南北。伐晋之战,志在必得,他信心满满地扬言:“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其实东晋早有准备,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将德才兼备的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当时在东晋内部,长江上游地区由桓氏掌控,下游地区由谢氏当政。为了团结力量,同仇敌忾,谢安两边劝说,晓以利害,为即将爆发的战争排忧解难。孝武帝又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刘牢之等人成立北府兵。
太元8年(383)5月,桓冲率10万荆州兵伐前秦,意在牵制敌人,减轻秦军对长江下游的压力。8月初2,符坚派阳平公符融督率张蚝、慕容垂等人的25万歩、骑兵作为前锋;任命衮州刺史姚苌为龙壤将军,督益州、梁州诸军事;8月初八,符坚从长安出发,亲率歩兵60万、骑兵27万,开始进军东晋。

由于秦军未能同时到达前线,加上有先前***意投降的梁州刺史朱序作内应,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5000精锐骑兵出动出击,偷袭洛涧,取得洛涧大捷。斩杀秦将梁成及戈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10员大将及5万主力。晋军又派部队阻绝淮河渡口,消灭秦军1.5万人,抓获前秦扬州剌史王显等人。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被晋军偷袭,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不但令秦军士气受挫,也令一向骄傲的符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在向寿阳前进,便与符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军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军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象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对符融说道:“晋军是一支多么强大的队伍,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用“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疑神疑鬼。

洛涧大捷后,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有人向符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符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听说前线败了,阵脚大乱。随后晋军主动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符坚、符融统帅的前秦15万大军。

前秦符坚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符融战死,符坚中箭,他只好率领余兵拼命地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或者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军还在后面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奔逃,饥寒交迫,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十之八九。后来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受过剌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也可形容芨芨可危的处境。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前秦被歼和逃散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符坚统一南北的希望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民族***,鲜卑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它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新的国家。符坚本人两年后被姚苌所杀,前秦灭亡。东晋趁机北伐,收回黄河以南土地。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会认为那些草是兵,紧张害怕得要命!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唯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来历?

历史典故出自于《晋书·谢玄传》,《晋书·苻坚载记》。《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出兵攻晋,两军在寿春城兵戎相见,苻坚就是那个灭了前燕,把清河公主、慕容冲姐弟两都拉进自己的后宫当老婆的那个,口味稍微有点重,对待攻晋也毫不含糊,出兵90万,而晋军只有区区8万之军抗敌,以十打一,必胜的一战,谁料首战失利,前秦大败,士气大挫,苻坚登城北望,遥望八公山上风吹草木,一飘一摇像极了晋军在操练,转头对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劲的敌人啊,怎么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一开始的轻敌导致首战失利,于是重新布置战局,利用地形优势以扭转乾坤,这时晋军提出前秦军队后退以便晋军渡淮,苻坚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逞晋军渡淮之际杀个片甲不留,谁料在苻坚下令全军后退之际,晋军安插在前秦的人高喊前秦败了,秦军瞬间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大败,苻坚也中箭而逃,本以为以十打一的必胜局变成了以一打十反转局。

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又名淝陵山,坐落于其南麓的小城寿春即今天的寿县县城寿春镇,2015年由六安市划归淮南市,还有很多典故都出自于这个默默无闻的刚摘下贫困县帽子的小城:寿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讲的是淮南王刘安在此炼丹成仙,丹药又被院中的鸡犬所食,皆升天成仙,除此之外,豆腐的起源也是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明出来的,豆腐作为传统的中餐菜式已经走向了世界,还有专有的英文单词:tofu,不过最正宗的还属八公山上用珍珠泉酿成的豆腐。

寿春在古代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遗址众多,现存古城墙为明朝所建,周长7公里,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遗址之一,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有芍陂等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作为镇馆之宝现存于安徽博物馆的楚大鼎也是出土于寿春的战国时代楚墓。

虽然寿春现在没落了,但是相信随着中国的强大,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寿春肯定还有崛起的一天。

“草木皆兵"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一发生在秦、晋之间淝水之战中留下的一句成语。

东晋时期,曾几次北伐失利。秦苻坚错误地认为,自已拥有“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可以大举发兵攻晋。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广征兵马,令苻融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先锋,自已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倾全力攻打东晋。

东晋将领谢石、谢玄、谢琰、桓伊等率兵八万拒秦军。

秦军攻佔寿阳时,苻坚派被俘的晋将朱序到晋营向谢石说降。这朱序原曾固守襄阳,其母韩夫人也曾率城内妇女修筑“夫人城"以抗秦,致使襄阳城久攻不下。至今天,“夫人城"仍雄立在襄阳城西北角,成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后来朱序以为秦兵己退,疏于设防,加上部将李伯护降秦作内应,秦兵攻破襄阳,朱序被俘。

朱序到晋营后,不仅没说降,反把秦军的虚实全都密告。并建议说,秦兵百万,势不可挡,现在趁它还没到齐,迅速出击,打破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谢石等听从朱序的计谋,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秦营,歼灭秦兵一万五千多人。晋军士气大振,乘胜前进,冲到淝水右岸,和秦军主力隔河对峙。秦军在寿阳城上观察晋军队伍严整,又见北面八公山上的草木摇动,以为都是晋兵。这才有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成语。

接着,晋军利用秦军后撤之机,渡水猛追,加上朱序在秦军阵中大呼:“秦兵败矣!"来扰乱军心,致使秦军溃不成军,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到了,自相践踏,死者枕藉。以致使淝水之战成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