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o jiā
微薄、薄荷、厚积薄发、妄自菲薄、如履薄冰、义薄云天、日薄西山、薄荷脑、塑料薄膜、刻薄、薄膜、瘠薄、薄饼、菲薄、薄雾、浅薄、厚此薄彼、凉薄、红颜薄命、单薄、薄情、薄幸、薄暮、轻薄、喷薄、淡薄、薄纱、尖酸刻薄、薄弱、主薄、对薄公堂、薄暮冥冥、鄙薄、薄酒、厚古薄今
薄的读音bó,口语读作báo。引申为轻微、少、轻视、看不起;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迫近、接近,或姓,读作bó。bò仅用于薄荷。
痂的读音jiā,伤口或疮口表面血液淋巴液等凝结成的东西:
建兴六年(228)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踏上北上的征途,临行他惦念年纪尚轻的后主刘禅,便写下千古流传的《出师表》。其中字字恳切,饱含深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这篇《出师表》似乎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词句,它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呢?
我们先来说“千古第一奇文”这一称号。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之间,是很难分孰优孰劣的。虽然并未发现《出师表》被称作千古第一奇文的明确记载,但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因为陆游的那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然没有别的文章与它相比,它可不就是第一吗?
有的人说《出师表》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概是因为觉得《出师表》辞藻不够华美。诚然这样一篇用来嘱咐主公应该做什么,谁可堪大用的记事文章,自然比不上那些用心雕琢的华翰。它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修辞雕饰,只是用质朴而不乏深情的语言在同后主对话。这样的文章,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平平无奇了。
然而,《出师表》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它朴素间真情流露,平凡中义薄云天。它成书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急存亡之秋”,那时的蜀汉先主新丧,南中各部族***刚刚平息。将士们短短数年经历大小战争不计其数,疲惫不堪,百姓为了提供粮草物资也已经生活困苦。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休整,在对外战争中取得成果,积聚的怨怒便会猛然爆发,让蜀汉真正走上风雨飘摇的绝路。
诸葛亮南征归来,来不及为自己的凯旋庆祝,便匆匆封赏各部,厉兵秣马,准备北上讨魏。仓促的局势下,诸葛亮便是再有文***,此刻又哪儿来的心思写一篇华美的文章呢?
《出师表》字字珠玑,无半个字多余。短短一文,写有当今局势,士卒情况,贯彻法律。宫中、府中、军营的治理方法和相关人才,嘱咐亲贤臣远小人,何人可以信任。自述生平,表达为蜀汉效忠,克服中原的决心。督促后主勤于思考,辨别良莠等等内容。寥寥六百余字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说及“陛下”,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说到文笔,没有太多藻饰,就说明《出师表》文笔上没有太多亮点吗?其实不然,光是从这一篇文章里提炼出的成语,就有“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除此之外全文也多次***用排比对偶句式,这样文章会更加具有韵律感,节奏鲜明,让人更能理解其意旨。
南宋绍兴八年(1138)带兵途径南阳***的岳飞,看着祠中赞颂诸葛亮的文章诗词,情不自禁自己手书前后《出师表》。过程中涕泪四流;宋代学者赵与时曾说:“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实际上单论《出师表》本身,它也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章。再加上作者诸葛亮的***色彩和人格魅力,将它称作“千古第一奇文”倒也并非是言过其实。《出师表》留名不只是靠它的本身,还有它所包含的忠诚、质朴的思想和精神。
这个光都是借罗贯中老先生写出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光,***设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后人阅读巜三国志》等史料,文言文,惜字如金,又有几人能力推巜出师表》?所以说:广告做得好,孔府家酒全国人民都知道。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于是千古不朽的《出师表》就随之诞生。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因《后出师表》对后世的影响不及《前出师表》,一直以来,从文学的角度和艺术的高度上,我们常常谈起的《出师表》一般是指《前出师表》。
今天,笔者也就《前出师表》的地位、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出师表》被认为是第一古文,是因为《出师表》具有内容慷慨激昂、主题切中时局、论述条理清晰、感情表达真诚、言辞恳切委婉等多方精华为一体、一气呵成的不朽之作。
纵观全文,其形成的构架为: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叙经历——感恩先帝――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一 以议论为主,论述、叙述、抒情并用,达到了水***融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本文一开始就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局,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并提出“开张圣听”、“论其刑赏”、“亲贤臣,远小人”’的三条建议。在叙述中又多用了真挚委婉的口气,推崇贤达志士,就可以得到“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的必然结果。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这种感情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无不流露于通篇的字里行间。全文融议论、叙事和抒情为一体,层层展开。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二 言辞诚恳委婉,把“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