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六经之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易经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道德哲学,万物生息,天,地,人伦综合大典,既是迷,又使人信,一道似解而非解的难题,吾究读,懂皮毛而己。
易经不是迷信,而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客观分析观察归纳成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一代代祖先不断修正整理出来的指导思想,后面的诸子百家各个学说派系都吸收融入了易经的智慧,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中华民族能得以五千年传承,生生不息,追究源头就是得益于易经衍生出来的种种学术,中医治疗疾病预防瘟疫,天文历法指导顺应时节进行农耕,法家思想指导治国理政,儒家仁义道德观念指导修身齐家,道家指导敬天爱人寻求天人合一而不沉沦于物质欲望,兵法指导御敌平乱与外交,佛教流传至今,它的虚空,无常,六道轮回,十二缘起,地火水风,四圣谛,八正道,八苦,也于易经思想中的,无极,阴、阳两仪,天、地、人三才,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六爻,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互相交融暗合,例如易经所说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生生不息,佛经也说万事万物都是虚空相,都在不停变化,包括自己的身体,没有一个固定的你称之为你,当你说现在这两个字的时候,现在已经成为过去。
易经包含的周易六十四卦,是指导我们如何适时把握恰当的时机,不停的修正自己,创造有利条件,让我们如法的生存,并作出对前景的预测。许多人利用易经的预测功能去***,看风水骗钱,导致大家都以为易经是迷信。这也是自古以来就有,谁都无可奈何的事情,这就像是阴阳的功用,这个世界上有白天就有黑夜,善恶也是永远并存的。
《易经》居“六经”之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哲学的源头,是智慧之学、道德之学,是中国封建科举时代必考、重点考的考科,当然不是迷信。
易经知识,《易经》原著、注解类、阐释类书籍,以及《易经》各种术数类书籍,我看过的书,摞起来大约近2米高。总体看,对《易经》六十四卦、易传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研究、思考和认知,对易经术数的八卦术、六爻、四柱、梅花易数、相术、堪域、奇门遁甲、六壬类书籍,有所阅读、学习、理解,有的懂得了其基本理论、方法,甚至个别术数有一定的操作经验积累。
但《易经》又是一个“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东西,其中有世界观、认识论、方***,更有术数学和各门各派具体的操作方法。所以,很难有人彻底研深弄透、完全掌握易经所有的理论知识、方法操作、丰厚经验。况且,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对易经有不同的视角、认知和观点,任何一个人对易经知识的掌握也不完全一样。
认为《易经》是迷信,主要基于对占卜的不认可,也分不清预测与迷信之间的关系。迷信本身不是贬义词,是指信任某一事物并执迷于此,于是在批评的时候往往加上"封建"两字。《易经》主要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的规律及变化之理,规律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感受和利用的,规律的延伸便是预测,比如***皆知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一年会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国的农民兄弟也会依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进行农事活动与安排,何来迷信之有?批判《易经》为迷信的人,首先肯定是不了解,我们对未知领域指手划脚妄下结论这本身就不科学;其次是为自己开脱,因为他没能力也不想去花时间去了解一个事物;第三,批判之人没有遇见过高人,因本身的固执也无此因缘际会!
1 九锡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给予臣子的九种封赏;
2 九锡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给予臣子的礼赏,包括爵位、田地、金银等;
3 在现代,九锡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仅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中的引用。
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1、车马。指金车大辂(lù 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2、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
3、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亦作“ 乐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