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我回答公瑾男神的相关问题
因为在宋代,人们普遍还是更推崇周瑜的。
周瑜有总角之交孙策,有囷米之交的鲁肃。
出身庐江周氏,长壮有姿貌、精音律。
当时更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
相传周瑜长相英俊善于音律,每每有曲子有错处他都会下意识的看一眼。后来每次宴会上那些乐伎都故意弹错曲子,来博得周瑜一顾。
后来周瑜还作有《长河吟》
与此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儒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钱坤。
赤壁之战,因着周瑜的指挥以少胜多。
即使是在孙策逃离袁术处时,也是周瑜起兵支持他。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论断:"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所谓成王败寇,又有几人能真正的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千古江山啊,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遥想公瑾当年,文***风流,连歌姬在他面前都故意唱错音律,以求周郎一顾。武略超群,与诸葛亮并称一时瑜亮。内有孙权言听计从。外有众将群策群力。正是丈夫建功立业的好年华。然而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如一篇宏大的乐章,当演奏到中间正汪洋恣肆,渐入佳境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令人徒呼奈何。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泪满衣襟。所以嵇康临行前的一曲。霸王阵前的别姬。陆游临终的示儿诗,诸葛亮的秋风五丈原。才那么的直指人心。感同身受。至于衣锦还乡,至于显贵扬名。由于歌功颂德的文章太多。反而使人们引起了审美疲劳,产生了逆反心理。转而去看那些失败的,壮志未酬的英雄。更有一种悲壮的美。再加上人的心理。总是在经历过一番坎坷艰难的时候,才能对失败者产生认同感,才能对悲剧产生共鸣。苏轼当时倍受排挤打击。郁郁不得志。可他又是那么的想让当权者体会到他的苦心。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一旦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想起周瑜是很正常的。白居易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说孟郊登科后体会到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又怎能想到落地的张继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那么,你还认为苏轼想起了周瑜是偶然的吗?时也,境也,人也!
公元208年,发生在湖北的赤壁之战,是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诸葛亮在当时刚出山不久,刘备派他去东吴联络孙权,商谈联盟事宜。
再后来的作战当中,事实上是东吴的周瑜当了总指挥,指挥了整个赤壁之战。火烧赤壁,使曹操大军北回。接着周瑜与刘备又追击曹军到江陵,使曹军彻底退到江北去了。
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基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所以后人关于赤壁的诗词,多是与周瑜有关,与诸葛亮有关的不多。
宋朝时,苏轼北贬黄州,心情郁闷,出来游玩散心时,到了城外的赤壁,不由得被壮丽风景吸引,睹景思人,想起了三国时期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的无限风光与气度,有感而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很多后人游赤壁,都会想起周瑜,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气度非凡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还有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事实上,有关赤壁之战的地址,一直有争议,直到现在好像有了说法,赤壁之战的遗址在今天的湖北赤壁市,而不是湖北黄冈的赤壁。黄冈的赤壁被称为”文赤壁”,应该是与苏轼的词有关系吧!
什么舌战群儒,什么智激周瑜,什么草船借剑,什么借东风不过是贬曹尊刘者对诸葛亮的美化!
我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时也被孔明深深打动,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诸葛亮相去甚远!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但并非神化而近乎妖的诸葛亮!
羽扇纶巾,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万“墙橹灰飞烟灭”的是周瑜,气量宏大,志向高远的也是周公瑾。他并不是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而现在很多人熟悉的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引用周瑜则很正常!
简单来说,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艺术性的改编和加工,诸葛亮作为作品的核心角色,作者对其进行了神化式的拔高,将许多别人的功劳按在了武侯的身上。
苏轼是北宋时人,其赤壁怀古恰恰证明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功劳归属具有很多虚构和杜撰性质,也从诗词中历史性地将赤壁之战的胜利成果归还与周公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