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的典故,朝令夕改的典故出处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11-18 5 0

魏征进谏的故事谏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次,魏征进谏,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后宫,大为恼火,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

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

朝令夕改的典故,朝令夕改的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向李世民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件事,都被接纳。其中有两件是比较典型的是:

第一件是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的长乐公主很疼爱,想为她出嫁时多添置嫁妆。后来,李世民身边许多大臣拍马屁奏请为长乐公主加嫁妆,李世民听后顺势同意了。但魏征以永嘉是长乐的姑姑,却增添长乐的嫁妆不符合礼制为由,表示反对。长孙皇后知道这件事后,赏赐了魏征,并对他直言进谏的行为给予支持。

朝令夕改的典故,朝令夕改的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件是魏征全面地、系统的总结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后,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奏折中对李世民建立行宫、频繁猎游、常常带兵打仗,以致劳民伤财等事,批评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并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欣然接纳,并赏赐了魏征黄金和马匹。

清代著名宰相阎敬铭,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有哪些功劳?

首先更正题主一下,清朝已经没有宰相了,宰相制度已经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废止了。而阎敬铭是晚清著名的汉族重臣,生前官至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而清朝时候的大学生虽然权力不如以前的宰相权力大,但职务范围相似,因其为官清廉、不阿权贵、敢于犯言直谏,并且做户部尚书期间颁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财政措施,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所以被民间尊称为“救时宰相”。他对国家和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奈何当时的清***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纵然再多努力,也是无力回天了。

看过《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的朋友,一定对其中阎敬铭得知慈禧太后要挪用海军军费600万两白银修缮“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为自己祝寿而毅然犯言直谏的片段不陌生。他得知那老妖婆要花费如此一笔巨款,只是为了过个生日,作为户部堂官,他拒绝拨款。而这就惹恼了只知道自己享乐的“败家娘们”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气的当场罢了他的官,并让他滚。悲愤不已的阎敬铭毫不畏惧的答到:“臣不滚,臣自己会走”。后来正是因为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军费,导致当时号称“***海军”的北洋海军在拥有众多坚船利炮的情况下,被刚刚“明治维新”过后的日本海军打的全军覆灭,其原因竟然是北洋海军的军舰在战斗中都成了摆设,没有炮弹!买炮弹的钱都给慈禧拿去修园子了。


朝令夕改的典故,朝令夕改的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作为当时的户部尚书,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仍然利用自己平生所学,为大清国这个烂摊子整饬财政。当时的国家户部库银管理混乱,再加上许多人***、中饱私囊。尤其在军费报销一事上有很多潜规则和黑幕。很多人对这种情况也是见怪不怪、随波逐流。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的不作为的情况,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一时间户部很多贪官污吏***自危。而阎敬铭也没打算放过他们,又通过内部人员整顿考核,清除了一大批***的蛀虫,并且对***国家财产的***进行严厉打击。著名的“云南报销案”的处理,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打虎”的著名***。当时如果没有阎敬铭参与审理并铁面无私的处理,很难想象能有谁敢去揭穿这样的黑幕。

范文正公曾经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而阎敬铭就是这样,虽然被腐朽的满清***排斥、开除,依然初心不改。在回到陕西老家后依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衷当地的公益事业,关心教育,修建“义学”,而且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督导修建了丰图义仓,屯粮以救百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量1000万斤。连和他有仇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赞叹,并亲笔为其题写“天下第一仓”,而好的工程是会福运绵延的,这个粮仓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在正常使用。

阎敬铭的一生虽然受到很多历史的局限性,制约了其能力和志向的发展和实现。但放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实属不易。一个腐朽到了极点的***,非一人之力能够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救时宰相”实至名归,真真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啊!

而老先生生性豁达,晚年还作《不气歌》赠予后辈,在文章最后我也借花献佛,送于各位,希望坚持看到最后的朋友,和气生财。

阎敬铭是清晚期政治舞台上的著名人物,为官清廉,并且也是为数不多的理财高手,身为户部尚书,为朝廷省下几百万辆银子,被当时人称为‘救时宰相’

阎敬铭出到户部第一天,发现户部官员***、劣迹斑斑,当场停止严办。他自己却为人节俭,自己喜欢点小酒,常以“半空儿”下酒,“半空儿”就是瘪花生,价格便宜。但是,他的手下却绫罗绸缎,锦衣玉食,他大为不悦,当场点验库银,当真被手下***。

在重修圆明园一事上,阎敬铭与慈禧产生了矛盾,阎敬铭上折力阻,说什么“治以节用为本”,这让慈禧很不高兴,等到醇亲王去找阎敬铭商量时,未等开口,阎敬铭便抢先说道:“修园子,我户部没钱!”可他却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给户部攒下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些钱他没有让慈禧知道,而是偷偷藏在了另一处隐秘的库房里。

  光绪年间,户部已是千疮百孔,财政入不敷出。阎敬铭卸任后,新任户部尚书才发现了这几百万两银子,一时间竟高兴得手舞足蹈。大清满朝文武做梦也想不到,阎敬铭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攒了这么多的银子。

阎敬铭在朝廷当官无所顾忌、正气凛然。在晚清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岳忠豪

阎敬铭(1817——1892年),字丹初,谥“文介”,陕西朝邑(大荔县)人,因于晚清财政困顿之际,理财有道,故有“救时宰相”之称。他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从此即开始从事民事财政,多掌钱粮项目。

阎敬铭曾任职地方,历任署湖北布政使、署山东盐运使、山东巡抚等职,颇有政声。湖北巡抚胡林翼在为太平军战事办理后勤时,专门借调户部主事阎敬铭到前线办理粮草军务,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时,“推敬铭湖北贤能第一,署布政使”。但其能博得“救时宰相”的美誉,还是和在户部任职时,尽心勖勉,改革积弊有关。

太平天国起义使清朝失去最富庶的苏浙地区,中央财政无款可拨,财政征集权遂下放到地方;海关税收等大全又掌握在列强手中;兴办洋务,事务众多,国用日繁。中央户部财政困难,左右支绌,至1882年阎敬铭任户部尚书时,多年积弊使得改革进展困难。阎敬铭深知,以身作则才能将财政改革进行下去。于是,他在户部第一件事就是裁减了自己的特权——点心钱。点心钱就是给军机大臣在办事劳累之际的茶歇补助,“文介以为靡费,裁之”。这既显示了从小事做起的细密,又体现了从自己开刀的决心。随后,他便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晚清厘金局)

(1)改革人事,清廉从政。户部掌握国家财政,非廉洁奉公、守正不阿的官员不能任事,阎敬铭坚持“必廉乃能勤,必俭乃能廉。”他放手破除“胥吏专政”的***混乱的局面,不计物议,选拔***任职重要位置。这种魄力也和最高层的支持有关,任职户部尚书即是受慈禧的支持,“孝钦咨理财法,条对甚悉,后倾心听之。未几,擢本部尚书。”即便如此,他还是裁撤了一些旗人的特权,连各省都统来京的路费也停了,简直是“体制内的反体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