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内容是说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这人去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没有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削足适履,饮鸩止渴,东坡画扇
〔历史讲经〕为你们说几则著名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请往下看,谢谢!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很多以成语概括的寓言故事。今天我就推两则给大家阅读:
第一,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在楚国那里得到一块玉。此玉名为“和氏璧”,是一块独一无二的宝玉。恰好,这块宝玉和氏壁被秦国国君秦昭襄王知道了,秦国国君知道这块和氏璧的价值后,便派使者到赵国跟国君赵惠文王说:只要贵国愿意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就在这时赵王商量要不要交换,如果不交换又怕得罪秦国。要是把和氏璧给了,又怕拿不到城。
在这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赵王跟蔺相如说了此事后,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去秦国了。把和氏璧交给秦王,秦王很喜欢。过了许久,蔺相如不见秦王说和氏璧换城池的事,就想出了个计策把和氏璧又拿到自己手中。拿到手后,蔺相如便跟秦王说,大王不是说和氏璧到手后换十五座城池吗?如果大王没诚心换,现在就把宝玉摔坏。
秦王无奈便跟蔺相如说,不要摔。现在拿地图给你看,秦王指明了要割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知道秦王得到和氏璧是不会把城池给赵国的,便对秦王说我要回驿馆休息了,秦王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驿馆后,便叫随从打扮成商人拿着和氏璧回赵国了。之后,秦王发觉了,但已经来不及了。后来,把蔺相如放回赵国了,此后,赵国也没有把和氏壁给秦国,秦国也没有割城池给赵国,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杀了太子申生,又想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重耳杀掉。重耳知道父亲想杀自己,便逃出晋国,逃往其他国家去了。
围魏救赵,邯郸学步,杞人忧天,***途灭虢,鸡鸣狗盗,完璧归赵,图穷匕见,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削足适履,郑人买履,问鼎中原,一鼓作气,负荆请罪,二桃三士,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坐怀不乱,庄周梦蝶,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毛遂自荐,一鸣惊人,立木为信,一字千金,奇货可居……
1.有。
2.郑人买履,意思是一个人买鞋的时候,发现鞋子不适合自己的脚,然后就把自己的脚削去一部分,以便让自己的脚能够穿上这双鞋。所谓“削足适履”,形容一个人做事非常刻板,不灵活,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比如,锻炼身体有利于健康,有的人就机械的理解为只要锻炼就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暴走,最后把膝盖锻炼得走不了路了。
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①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②比喻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克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