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出处】《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主人公】冯异
【反义词】疲于奔命
【近义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市)。
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尊周天子,但实际上王室已经衰落了,各诸侯兼并、大国争夺霸主不断引起纷争。齐国和鲁国相邻又都是西周初期就分封的诸侯国,在这样动荡的时期,不断产生摩擦。长勺之战就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
长勺之战的故事是这样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
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数十万,大举侵略鲁国,面对眼下的大军压境,鲁庄公只好亲率兵马迎战.战前有一个叫曹刿的人前去拜见鲁庄公,并请求随庄公一同出战.两军在长勺相遇,鲁庄公与曹刿 同乘一辆战车上了战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鲁庄公刚一上阵,就要下令击鼓进军.这样岂不是以卵击石?在一旁的曹刿深知这一点,急忙对鲁庄公说:“不可,不可,现在时机尚未成熟,还不是冲锋陷阵的时候,眼下敌强我弱,我们一定要站稳阵脚,这样才能有胜算!” 鲁庄公点点头:“有道理.”就按兵不动.齐军却气势汹汹地向鲁军阵地冲来,如洪水一般.但他们却遇到了鲁军将士的殊死抵抗.这样齐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被打退了.但不等鲁军稍事休整,齐军再次击鼓进军.这次冲锋,齐军的士气明显比上一次冲锋减弱了许多,而鲁国的士兵们因打退了第一次进攻,士气反而增加了不少,他们再一次打退了齐军的进攻.齐军指挥官不顾将士劳累,第三次击鼓下令进军.这次齐军的冲锋毫无士气可言,一个个军心涣散有气无力,可想而知,这种毫无威力的冲锋只能是无功而退.
三次的冲锋失败,齐军士气耗竭.相反,鲁军的将士在打退了敌军三次进攻而士气大振.在鲁盛齐竭的情况下,曹刿果断下令还击,刹时间,鲁军全体将士如潮水般涌向齐军,齐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被鲁军杀得血肉横飞,狼狈而逃.鲁庄公看了大喜,正要下令追击齐军,却见曹刿罢罢手:“敌人是大国,我恐这是他们的***败,是为了引我们进入他们设下的埋伏圈.”说罢,他跳下车,观察齐军撤逃时留下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向对面撤退的齐军看看,这才胸有成竹地对鲁庄公说:“你放心地去追吧,我看了敌人的撤退时的车印,十分混乱,又看了敌人的战旗东倒西歪,看来是真败了.” 话音刚落,鲁庄公一声令下,鲁军将士便争先恐后地向齐军冲去,把齐军的剩余兵力杀得四散而逃,齐军大败,被杀得几乎是全军覆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我想,若不是鲁国有曹刿这位民间军事家,齐国早就将鲁国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