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言父之过”出自《礼记》 ,原句是:“父不言子德 ,子不言父过。”意思也好理解,当父亲的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儿子的赞语,很容易让别人认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儿子的也不要在外人面前说父亲的过错 。这体现出儒家对亲情的重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了感情,人与其他禽兽有何差别。
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翻译是: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个社会里,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诈。一个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会挺身而出,作证人。我们这个社会风气有多好!孔子曰:和你们不同,我们中间的正直的人群关系很融洽,父亲给儿子隐瞒,儿子给父亲隐瞒。这中间才有真正的正直!
因为,如果儿子做错事,当父亲为了亲情,会为儿子隐瞒一些,反之,父亲做错了事,儿子也当然替父亲隐瞒一些 ,这是人之常情。虽然表面上看,有点不够诚实,不够直爽,可是所谓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这也就是中国后世所谓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单纯从法律的角度,父亲偷东西,儿子告密,没有错,是合理合法的行为,甚至可以上升到大义灭亲的高度。但从人情角度,以心理学分析,这对父子之间,感情可能早就有问题了,不然,谁会举报自己的父亲。推广开来,整个社会都是这样,那社会也就出问题了,***自危,世间还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最亲近的人之间感情淡到这个地步,其他人之间还会有感情吗?一个没有感情的世界,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儒家俗话说:“子不言父子之德,子不言父子过。女不道***”。是什么意思?说的有道理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不仅流传下了各种诗词佳作,在民间同样有很多俗语,这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用自己的智慧所总结下来的,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俗语,很多都是“话糙理不糙”,藏有很深的大道理。
《礼记》有这么一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先说第一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意思是;当儿子的不能说父亲的过错,要尊重父亲,要按父亲的意思去办事,不能违背,否则,就是不孝。因为,在古代是非常讲究辈分和父子之间的礼仪的,要尊重父亲,甚至到了有些刻板的地步;如果对父辈指指点点,就是大逆不道的表现。来说第二句女不道***的意思;指母亲奸诈、自私,所以作为儿女的不能说自己长辈的过错,做母亲要宽厚教育子女,不要让子女学的奸佞、虚伪,没有道德。当然,该句话也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做子女的要以“孝”为本,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世上只有父母对子女是掏心掏肝,那种对子女的呵护精心的照顾那真是无限的疼爱,生怕有什么闪失。有一句名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说明做父母的艰难和爱心满满的。
在当今的社会里,特别是现代的家庭一个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要是子女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也就不会责怪父母了。
当然父母亲有错也要善意的提出来,让父母改正,相信这个年代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一定会通情达理,虚心接受子女的意见的。作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孩子同样也可以修正父母的缺点。
还有一句话流传了好多少年的话,对每一个家庭都管用,那就是“家和万事兴”,仔细品,如果家庭整天吵架闹得天翻地覆,后院起火,家怎么能振兴呢?能挣大钱啊!如果一家人和和睦睦,亲亲热热的过着幸福的日子,家怎么能不兴呢?
最后祝大家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家庭幸福,多挣大钱!
问题:儒家《礼记》为何讲“子不言父之过”?
要了解这句话,必须先大致明白孔子创立的儒学核心思想和历史背景。
封建等级制度严明的周王朝,从天子到士人,再到普通百姓,都要遵守由周文王确定的道德***规范,即为周礼。
婚丧嫁娶、饮食言行、应对进退等都有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按照规则走,那就守礼,不按规则走,就是“非礼”。
礼,用来约束有权有势的大夫以上阶层,不强求没有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普通百姓也遵守,《礼记》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王朝式微,诸侯国强大,诸侯麾下的大臣野心勃勃,春秋战国时代到来,“三家分晋”彻底拉开了礼崩乐坏的大幕,周礼形同虚设。
就在这个时代,圣人孔子诞生了,他向往周王朝的礼,他认为***都守礼,各自守好自己的本份,不去贪图别人的东西,天下就不会再有纷争战乱。
孔子提出儒家两个核心思想,“仁”和“礼”,此后儒学就循着这两条脉络,不断发展、调整。
“仁”是指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从前我们守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强大的统治者对人的硬性要求,是因为我们发自本能的恐惧自然。
可是孔子认为,守礼是发自内心的敬畏自然规则,是因为我们选择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都能成为君子(贵族),而非小人(平民)。
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有道理吗?
礼记: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意思是子女不应讨论父母的过错。
古代封建时期的“三纲五常”,就是明确规范人们行为的定律,三纲五常的出现,将人们引入愚忠和愚孝,只是为了维护了封建帝王的统治。
时至今日,时代在进步,我们倡导“孝”,却也要坚决***“愚孝”,无论何时,父母有过错时,我们理应将其指正,而不是盲目遵从,虽然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国家,但是任何时候,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们如果遇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做子女的应当与父母认真交谈,只要方法得当,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让父母接受并且改正,这才是“孝”。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引导他们步入正途,而作为孩子,同样也可以修正父母的缺点,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一个家庭只有互帮互助,互相扶持,生活才能长久。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孔子的话清楚地说明了作为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可见虽然说“孝”是“百善”之首,然而,我们的“孝”不是简单的一昧的听从,而是有其真正的道义所在。在道德的***中,“孝”是本分,但是,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随便听从,要仔细斟酌是对是错,是否可行;如果遇见父母做了不应当的事情,就应该及时劝谏,说明是非对错。对于君臣也是一样:曾经的天子,如今的领导人。他们日理万机,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天下的黎民百姓,如果天子有善行,则天下人民得福,如果天子有过失,则天下人民遭殃;如果领导人的决策正确,则天下人受益,如果领导人的决策错误,那么,全国人民要跟着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