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撞钟和击鼓都是报时用的。鼓楼击鼓是定更,钟楼撞钟是报时。钟楼和鼓楼,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两者遥相呼应,一般位于城市中轴。
古时候将黑夜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清朝乾隆之前,击鼓撞钟报时的方法比较复杂,乾隆后将其简化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分别为定更和亮更。
每天定更的时间是一更,为19点到21点,先击鼓后撞钟,所以叫“暮鼓晨钟”。
每天亮更的时间是五更,为3点到5点,先撞钟再击鼓,所以叫“晨钟暮鼓”。
无论是定更还是亮更,都需要击鼓和撞钟的,只是先后顺序不同。由此,就有了“暮鼓晨钟”和“晨钟暮鼓”的区别了。
意思就是形容像僧尼那样单调孤寂的生活,伴着暮鼓晨钟消磨时间。比喻令人警醒的话。
读音
[mù gǔ chén zhōng]
引证
南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所谓的暮鼓晨钟,每天定更时分(即一更,19点-21点),先击鼓后撞钟;亮更时分(即五更,3点-5点),先撞钟后击鼓。无论是定更还是亮更,都需要击鼓和撞钟的,只是先后顺序不同。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早上撞钟,晚上击鼓。
当定更时钟声响起,守城门军兵关城门,阻断城里与城外的交通;亮更时钟声响起开城门,通衢开市,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和“暮鼓晨钟”。
晨铆是在早晨日出时,卯时(早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
暮鼓是在晚上在酉时(17时至19时),太阳下山的时候。
“晨钟暮鼓”,很多人以为寺庙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这是咨询寺庙的高僧后得知的。
敲钟击鼓,确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1、晨钟暮鼓: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2、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处之,像往常一样。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
3、洗尽铅华:铅,古代用于化妆,华,外边的华丽。意思是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
4、日暮天涯:来源自“唐代孟浩然的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淼茫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意思是“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表达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悲伤的心情。
晨钟暮鼓安之若素的意思是习惯于一种平静规律的生活,即便遇到突发状况也跟平常一样对待,说的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对于世俗烦扰能以自己泰然处理。
暮鼓晨钟是佛教规矩,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说晨钟暮鼓。
出处:南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2、安之若素表示(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素:平日。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