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蜀亡后,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期间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其回曰:”此间乐,不思蜀”。从此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现,将刘禅不思进取,沉迷享乐,表达的淋漓尽致。
刘禅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故事了。《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曾记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景耀六年(263),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实际上也就是将刘禅囚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存在谋反之心,故意在宴会上安排了蜀国歌舞,想看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可刘禅看了表演无动于衷,甚至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种话。因而被后世人们广为诟病,认为刘禅昏庸无道,毫无尊严。
最后,刘禅被认为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原因还在于,他的"无所作为"。在刘禅在位的四十余年间,他似乎都没有建立什么功绩。可依照当时情况看,刘禅的无所作为也是另一种作为。刘备命丧白帝城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位,面临的情况是水深火热,内忧外患。外部魏国虎视眈眈,内部不仅人才所剩无几,还要面临孟获、高定、朱褒的叛乱,***摇摇欲坠。
这样的背景之下,刘禅能做的只能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而非穷兵黩武,向外扩张。也许这种温吞的治国方式加上蜀国统治的岌岌可危,刘禅在百姓眼中就成了一个无能昏庸的皇帝。
对于刘禅的不战而降,王隐曾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
答: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叫做刘禅。他是个非常昏庸而且胸无大志的皇帝。刘备死的时候,特意将刘禅托付给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又将他再次托付给姜维。但是刘禅分配不听姜维的劝告,只相信奸臣的谗言,后来,蜀国被司马昭消灭了,为了笼络刘禅,司马昭就封他做了一个官。
刘禅这个人,见又做了官,就高兴起来了,把亡国的事情全忘了。蜀国将士给他出计计乐,可是刘禅连照着计谋去做都做不到。
有一天,司马昭举行宴会,专门邀请刘禅和蜀国投降的诸位磊臣一同前去赴宴,听见悠扬的音乐,看见漂亮的姑娘跳舞,那些投降的将士都不由得想起了蜀国,非常伤心,可是刘禅一个人却依然谈笑风生。
这时司马昭就问刘禅:“你还打算回到蜀国去吗?”刘禅笑着说:“这里实在太欢乐了,我都不想蜀国了。”蜀国就这样彻底被司马昭消灭了,刘禅也就永远成了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