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据说,她母亲生他的时候,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取字为太白。牛吧,李白从小就有一个神仙的名字。长大出川时写了《峨眉山月歌》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其中后者历来被后人激赏,现在被选入教材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先看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开始学剑,常于月下庭中,舞剑啸吟,心雄万夫。二十六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沿长江顺流而下,途经三峡。三峡,古称蜀楚咽喉,李白乘舟冲出峥嵘突兀的群山,见到了遥远的荆门,意味着离开故土,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他渴望着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表明上看似平常的首联,实际上蕴含深意。李白出蜀难道仅仅是为了漫游吗?他登上中原的舞台,是为了实现他“匡社稷,安黎元,济苍生”的人生之志。从此他就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了。看来,首联还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之情。
船到荆门,群山万壑,已在身后,山峦随着地势变缓,渐渐淡出视线,但见,江水滔滔,奔腾而出,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
大家非常熟悉的《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在出蜀途中创作的。冯时,即将外出闯荡天下的李白,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及对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雄心壮志踏上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途中李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赞叹不已,从巫山两岸那高耸云霄的群山峻岭,到眼前宽阔无边的平原旷野,各种场景,层次丰富,变化无穷,引发了诗人的***,写下了这千古名诗。
这首诗把李白浪漫主义诗人以及“诗仙”的美誉发挥得淋漓尽致。诗的意境高远,想象丰富,体现了李白年少轻狂,放荡不羁的个性,敢于探索未知的精神,和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下面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渡荆门送别》
唐代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为何被后人激赏?
这首五律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李白是谁?既然是爱好诗词的人必然很熟悉,就不用赘述了。
李白于二十六岁那年,从四川岀发,准备到楚地游览。四川为蜀,而楚地指的就是湖南湖北一带地方。所以,就有开头的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全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准备远游,已经来到了荆门之外。目的是到楚国的辖区游赏一番。崇山峻岭,随着平原的岀现而归于不见。滚滚长江,也因为来到平原而与地平齐。晚上,天上的月亮映在江中,就像是天空中飞来一面明镜。白天,蓝蓝的天空生起了白云,白云变化无穷,有时候就像是筑起了海市蜃楼。故乡的水是多么的有情,居然一直送我到这遥远的地方。
辨析:
李白是—个积极的浪漫主义者。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丯富,因此而吸引人。
渡荆门送别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诗是李白25岁时初次出蜀所作。目的地是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诗人兴致勃勃沿途尽情欢赏三峡风景,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佳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乃千古名句,景中蕰藏着诗人喜悦的心情,蓬勃的朝气,感人至深。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另—角度写出了—个初次出蜀者的真切的新鲜感,再度感人至深。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浓厚的怀念惜别之情,以故乡为之送别的别开生面之语,真忱地表达出诗人对生养自己故乡的眷恋深情。此情又感人至深。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写得逼真如画,宛如—幅长轴山水图。—首小诗,容量却+分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千古名句,瑰丽想象,故乡深情,合成了后世的无数激赞。
读此诗,并不见李白—贯地夸张,狂放,感受到的却是诗人的青春朝气,故土情怀,满满的真诚,—个内心真实的青年形象。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来被人激赏!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长轴山水图,脍炙人口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出一幅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此联以小见大,内容十分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一、作品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诗文意思: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三、作者档案:
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