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
南宋大儒朱熹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的这首诗,跟观书似乎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但用来解说中国文化的源流,倒是很合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是源头活水在哪里?我讲《论语》,就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加自觉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所在。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也是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但是这部圣经与***教的《圣经》是有很大差别的,至少可以说,《圣经》是严格的宗教祖规,是宗门法典,而《论语》却是对于政治与***的“个人”体会和主张。《圣经》是天条铁律,《论语》却具有明显的现世性和生活性特征,人味很足,旨在劝善,并无强迫的执行的意味。
所以,我说《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的意思,不是讲它是中国人的宗教规约,而是讲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地位,它是中国文化中价位最高的一部典籍。我想我这样的话语,即便是站在道家、道教和佛学、佛教或者其他学派的立场上的学者,都不会提出反对的意见,因为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中国历史的事实。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祖典,并不单指儒家,孔子以后历史上各家各派的典籍都与《论语》有密切的关联。或者注释《论语》,或者借助《论语》,或者援引《论语》,当然也包括批评《论语》的。《论语》是后世效法的一个楷模,是中华文化最原初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朱子不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么?《论语》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论语》。实际上,在今天的世界生活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西方人对于《论语》的重视。《论语》在未来人类世界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一定不亚于《圣经》在宗教领域的地位和意义。
《论语》中充满了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说他靠半部《论语》佐助宋君治天下,朱子说,只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句就足够了,“何用半部”?这句话的主要目标不在批评赵普没有学好,浪费思想***,主要在于强调《论语》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这句话看似有点夸张,不过《论语》确实是一部增长政治智慧的书。各位,这一点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异议。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儒教类似于西方圣经地位的典籍应该是《道经》,这本书据传是黄帝所著,与李耳的《道德经》都是儒教的最高理论典籍,二者合称为黄老帝王之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过程中首当其冲被焚毁,现今只余开启《道经》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据传说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论来源。
所以中国人的特殊之处是儒教圣典是其道家祭司分支创造的,他们是儒教的决策层,广大的儒家却是儒教的管理层,下面的平民中的儒信徒则是执行层。
到了汉武帝时期,儒教的儒家分支通过“夺权”鼓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迈上儒教的领导地位,这个时候汉武帝才追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儒教教主”,他的著作《论语》才登上至高无上的历史舞台。
但《论语》的体例基本类似于儒教学术杂志系列,没有黄帝《道经》或者老子《道德经》的典籍体例,而他们才是宗教性质的“经”的存在。
说《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其实并不符合《论语》的定位。《圣经》说的是“神”的教导,而《论语》却是人的教诲。所以,在西方,《圣经》中的话是生活的指南,是必须遵循的“神谕”;而《论语》,孔子更多的是以“循循善诱”态度引导启发人们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所以孔子回答关于“仁”的问题时说的很明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人和人彼此之间的相处之道。正是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价值观和为人处世之道被中国人所接受、所遵循,这才造就了中国人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而中华民族之所以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民族国家,也和《论语》中倡导的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儒教类似于西方圣经地位的典籍应该是《道经》,这本书据传是黄帝所著,与李耳的《道德经》都是儒教的最高理论典籍,二者合称为黄老帝王之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过程中首当其冲被焚毁,现今只余开启《道经》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据传说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论来源。
所以中国人的特殊之处是儒教圣典是其道家祭司分支创造的,他们是儒教的决策层,广大的儒家却是儒教的管理层,下面的平民中的儒信徒则是执行层。
到了汉武帝时期,儒教的儒家分支通过“夺权”鼓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迈上儒教的领导地位,这个时候汉武帝才追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儒教教主”,他的著作《论语》才登上至高无上的历史舞台。
但《论语》的体例基本类似于儒教学术杂志系列,没有黄帝《道经》或者老子《道德经》的典籍体例,而他们才是宗教性质的“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