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严刑峻法,古代严刑峻法的故事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10-04 5 0

刘备取得益州后为何要严刑治蜀?

刘备进军益州前在荆州是有点犹豫的。当时,刘璋的谋士***带了四千人马来迎接,加上庞统是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益州十分富饶,荆州贫瘠,而且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不容易根基发展,要想建立大业,可以拿益州坐后盾根基。当时曹操对刘备无暇以顾,刘备又和东吴接好。而且还有张松作内应,益州唾手可得。

在攻打益州的过程中内应张松暴露,北刘璋杀死,庞统战死!也是很艰难的,后来诸葛亮带兵支援,刘璋一看这是收不住了,只好投降。

给刘备留下来不少的兵马和补给。

古代严刑峻法,古代严刑峻法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治理益州都是由诸葛亮去做的,当时刘备攻占益州后,因***功劳大,封他为蜀郡太守,并管理益州。***专横跋扈,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而诸葛亮和***不同,严明执法,不讲私情。当地豪门被治理的埋怨及深,***劝告诸葛亮,学习汉高祖约法三章,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诸葛亮确认为高祖废除秦法,制定约法三章,是因秦法严酷,百姓怨恨,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刘璋庸碌软弱,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蜀地怎么能安定下来。之后***自己也收敛了不少,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专横跋扈。

主要还是因为刘璋庸碌无为,软弱无能,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百姓困苦。加上刘备要以蜀地为根基,不能有一点马虎。诸葛亮的严厉给蜀地的治理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效果,也让刘备的根基更加稳定。

刘备取得益州就严刑治蜀,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打压刘璋的旧部,防止***。所以刘备秉承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古代严刑峻法,古代严刑峻法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争带来的影响

蜀国刚刚经历了易主之战,老百姓的生活和内政的发展,可以说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必须以严刑控制,防止民变和暴乱。益州诸郡相比刘备当时手中荆州两郡要富庶的太多太多了。而且刘备已经把这里变成了恢复汉室的根基所在,兵力和粮草的主要出处。只有自己的权利中心稳定了,才能够高枕无忧的出川北伐东征。不然前方战事激烈,后方大本营再发生叛乱,这样一边平叛一边征讨,会空耗国力劳民伤财。


为未来战争奠定基础

刘备入川的时候就遭到刘璋手下的强烈反对,入主以后手下文臣武将又不足,只能继续任用刘璋旧部。如果不以严刑治蜀,怎么能统御、威慑这些刘璋旧部;怎么打消这些降将的不臣之念。这个时期必须要有铁腕的手段建立威信。不然再起战争的时候,人心不稳怎么防御敌人入侵;或是北伐时各地方官员生出异心,从中掣肘,会影响北伐的脚步。



要让蜀中迅速稳定恢复国力,最好的办法也就是严刑治理了。

古代严刑峻法,古代严刑峻法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学习历史。欢迎大家评论探讨、指正。

所谓刘备严刑治蜀,表述并不准确。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刘备诸葛亮严格依法治蜀,实行严格管控。他们所遵循的法律是汉法,而不是严峻的秦法。所以不能说是严刑峻法。

诸葛亮只是执法必严。不管亲近还是疏远,不管士族亲贵,还是普通平民,汉法面前一律平等。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一时间风化肃然。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诸葛亮传》

为什么刘备诸葛亮要用这样做呢?

第一,这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刘备之前,由刘璋统治蜀中,史书记载:刘璋暗弱。什么意思?就是刘璋没手段,难以控制蜀中各方势力。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秩序混乱。而且刘备集团属于外来户,其最上层管理者和一大批中层管理者,都是荆州人士。来到益州进行统治,势必会遭到当地世家豪族的抵触。压制这些豪族,要么就是统统杀光,要么就是严加管束。刘备仁义,选择了后者。用汉法严格监督约束蜀中豪族,从而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秩序。

第二,这是诸葛亮施政理念的体现。

诸葛亮是外法内儒。儒家为体,法家为用。用儒家作为根本,行仁政,这就有底线,保证老百姓最低限的生活。但是乱世里要建功立业,就必须建立起崇高的权威和强有力的统治,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这就需要法家的严峻手段。两者结合,才能激发整个国家最大的潜力,才有可能中兴汉室。这就是诸葛亮的理念。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严刑治蜀是诸葛亮主导的。对这种做法,***提出过质疑,***认为应该效法汉高祖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诸葛亮答到:刘邦面对的是“政苛民怨”的秦民,所以需要缓而待之;现在刘备面对的是“蜀土人士,专权自咨。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四川,需要的是严刑峻法,重塑政治权威。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猛之治,宽则治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