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语录,不敢苟同语录短句

tamoadmin 成语成句 2024-10-03 8 0

贾平凹先生在书中说,“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你觉得是这样吗?

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这话完全对。

坏人因为没有羞耻,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忌,不在乎别人如何说。

好人因为有羞耻心,做事情心里有个约束,所以不会做出格的事。
坏人原来也不一定是坏人,所以成为坏人,是因为解开了捆扎内心的绳索,释放了本性中的恶。
好人也不一定永远是好人,当好人背叛自己的内心,认为还是不当好人最好时,坏人也就诞生了。

不敢苟同语录,不敢苟同语录短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善恶的综合体,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看人的道德取向。

这是我的理解。

贾平凹先生在书中说,“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你觉得是这样吗?

不敢苟同语录,不敢苟同语录短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觉得贾平凹先生这句话说得没错啊,的确是“坏人没羞耻,好人规矩多”。因为:第一,“坏人没羞耻”说的是坏人没有底线,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第二,“好人规矩多”说的是好人心中有底线,不会做出越过底线的事情。

如果谁被认为是坏人,那一般指的就是这个人做事没有底线,只要他认为对他有利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根本无所谓什么羞耻之心,无所谓什么***道德,这样的人什么缺德的坏事都干得出来。比如东汉桓帝时期的外戚梁冀。梁冀此人就属于“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那种坏人,真的可以说是坏透了,没有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毒杀汉质帝。

公元146年,质帝年幼,但聪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闰六月甲申(初一),梁冀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进上。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太尉李固。李固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还能讲话,说:“我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我水喝,我还能活。”梁冀这时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梁冀身为汉臣却谋害汉帝,这种大逆不道、卑鄙***的行为,足以说明“坏人没羞耻”这句话有多么正确了。

不敢苟同语录,不敢苟同语录短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他也是属于这种没羞耻心的坏人。当年他带队追杀丘处机,反被丘处机反杀,把他带去的一队人马杀了个干干净净,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被心地仁慈的包惜弱发现了已经奄奄一息,躺在雪地里的完颜洪烈,包惜弱不忍心看着他活活给冻死,就把他拉到家里,藏在柴屋里,还为他疗伤,救了他一命。苏醒过来的完颜洪烈看到眼前的救命恩人包惜弱貌美如花,就动了歪心思。几个月以后,完颜洪烈买通临安府的官兵,让他们血洗了郭杨两家,他再***装英雄救美把包惜弱“救走”。包惜弱很快就做了他的王妃。完颜洪烈这种行径就是完全没有底线,没有羞耻心的。

“好人规矩多”说的就是但凡好人做人做事心里都有自己的规矩,这个规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底线,他们做任何事情一定不会越过自己心里的底线,这么一来,往往就会失去很多利益和机会,甚至有时候要伤及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性命。这也就是好人难做的原因。比如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

为什么不是这样?先生说的完全在理。坏人有羞耻感吗?如若有,还会不择手段干尽坏事吗?好人,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自觉约束自己。有较強的遵法守法意识。这就是做人的差别。

贾平凹妙语谈人生,此话原为:

“坏人没羞耻,干了坏事不受良心谴责;好人就是规矩多,遇事爱思虑,思虑过度就成疾了。”

好人与坏人的意义所指

作为汉语词汇,坏人包含两种意义:一是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二是道德品行恶劣之人。而坏人其最大的恶劣之处,就是对他人以及社***造成的危害性。对待坏人,我们拒之千里,但往往却防不胜防。这并非坏人存在的量的问题,而是当坏人在做出破坏性行为之后,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而感到沮丧、自我怀疑与绝望。这也是他们能够成为坏人的根本所在。

而好人,在此句中则代表了思想品德良好,行为态度端正,有善心,乐于助人之人。而我们对好人常常的反馈,便是“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等。鉴于坏人的态度行为,我们可能有时会对好人的意义指向有所误解。比如,会觉得一个思想不坏,行为也不会伤害别人的人是好人。其实好人并非只是简单的不做坏事,不对别人造成伤害,带去麻烦。这只可以说是常人。而好人要突出一个“益”字,既有益他人,有益于社会。或者说不仅利己,还要利人。比如说在工作中,有人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时常甘愿帮助同事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而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舍己为人的好人,是好人里的高光亮点。

坏人无羞耻,源自其与世相违的固定化思维模式

贾平凹还说:“坏人在一定的时间里是活的很好的,又有钱,又有好身体,还常常携着漂亮的女人,似乎忘了报应,这是因为坏人没有羞耻心,不遵守道德约束,能吃能睡,从不失眠。但坏人最终下场的不善,都是因为他养成习惯的思维模式会造就他与世事的全面相违。”《〈行余集〉序》

一时冲动而造成的过失,却以良心反思,更正,杜绝,弥补的,不是坏人。而真正的坏人,是他的内心,从未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论断。但正是这些所谓的已成习惯的思维模式,致使他们的思想与社会常态迥然相异,却依然可以因为自己一些过分的需求,而自视为合理的存在。所以无论在你看来,这些行为的性质有多么恶劣,可坏人自己却不曾有正确的审视。自我良心无从受过谴责,谈何羞耻?

好人的思虑与规矩

好人心中永远都存有一份自我原则和社会规矩,正确的***认知,并以其作为人生追求之乐趣。真正的好人,并非时刻都要去把自己的行为对照社会规则与价值,他们思虑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将善意付诸行动,而不图回报,是自己良知与悲悯心激发的一种本能行为,这一切便是无怨无悔的心安理得。然而做好人,就是在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思虑周全。在同样面对一个困境中的人时,坏人缺乏助人的敏感性,甚至还有取笑之嫌。而好人就多了一份如何施以援手的思虑,而在实施帮助的过程中,正如“感动中国”里的那些人物,为供困难孩子上学,十几年如一日,就需要对日子精打细算,心中自然也多了对这些孩子的牵挂。所以做一个好人,并非容易。有时或许是一个轻而易举的随手相助;有时却是一生的身心付出。在常人看来,本该安逸的生活中,多出的这些疾苦,似乎有些自讨苦吃。但这就是好人的价值追逐。再多的疾苦,终有精神的富足。

而如今也有一些好人,被贴上好人标签后,却失去了一些人性的自由,甚至做常人之举,都会被诋毁为涉嫌作***、欺骗大众。可好人终究不是圣人,我们不能让这些苛刻的规则,为好人徒增焦虑。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
王选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坏人做坏事,虽无内心的羞愧,却自有社会公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好人乐善好施,随时都有为他人的深虑思考,不仅给受援者以阳光般的温暖,还收获了自我内心的富足,以及人性的光辉所赐予这个社会的正能量。


更多精彩原创,欢迎关注“Jumine 乐铭文艺”。每日相约,追随文明光影,解锁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