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简称应该是《爨宝子碑》,全称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幕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和同时代的《爨龙颜碑》风格相近,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
几乎和王羲之同时代的书法作品,又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见证性作品,天马行空似的神秘莫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这样伟大的作品却不是名家所写,只是民间文人的作品,与南朝正统文人书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爨宝子的精髓所在。
巜爨龙颜》《爨宝子》大小二爨,北碑。为何存在于云南曲靖?可能是:南帖(西晋东晋)在东南之隅,而云南在西南偏隅,北碑之风流向了西南。
北碑是穷乡儿女,纪念先考。墓碑书风,率真无邪,自然流露。无不情真意切。其美有康有为之十条,甚为贴切。
魏碑均未具书碑勒石者姓名,可见,民间高手之普遍存在。
爨龙颜为民族部落首领。爨家也算朝庭钦封地方小诸侯。
《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古气盎然。
爨宝子任建宁太守之时,中原大地战事频仍。爨宝子审时度势,***取了对外宾服于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相待、团结和睦之策,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他死后,僚属和百姓悲痛万分,特意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铭记恩德。
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与《爨宝子碑》并称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称“大爨”,此碑则被称为“小爨”。具有传承文史和书法历史研究的价值。
爨的简化字是熶 。熶拼音:cuàn 基本字义:古同“ 爨”你可以认为它是爨的简体字。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爨的简化字是熶 。
爨,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uàn,最早见于楚系简帛。
“爨”字基本含义为烧火做饭,如分居各爨;引申含义为炉灶,如爨火、爨烟。
在现代汉语中,“爨”字还有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含义,如《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
据史料记载,唐天宝七年(748),南诏灭爨。南诏将西爨白蛮20余万户迁到永昌郡(今天云南保山一带)。
有人说,当时南诏灭爨,担心爨氏反抗,因而将爨氏迁到保山一带,远离其根据地。除此以外,还对爨氏进行了及其残酷的政治迫害,不允许使用爨姓。导致今天云南地区无爨姓之人。
还有人说,爨氏迁到滇西之后,由于社会地位下降,文化知识普及不够。爨氏在历史进程中,为了方便书写自己姓氏,就将“爨 ”改为“寸”或者是“串”,发音差不多,但姓氏笔画就少多啦。
魏碑和唐楷都属于正书。在用笔上的区别在于起笔和收笔,魏碑多以切锋入纸,而唐楷常用逆锋起笔。在行笔上,二者都讲究中锋,而收笔,唐楷除悬针、捺画,几乎都是回锋,魏碑的收笔方法相对多一些,除回锋以外,还有弹锋、顺锋、顿锋等。魏碑和唐楷其实可以换临,只是需要注意用笔的方式。有点像开车的自动挡和手动挡,只要基本功扎实,应该都可以驾驭。
这个问题很奇怪,让我很纳闷:题主是先学魏碑,后学唐楷的吗?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不成熟的书体,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属于楷书的一种。
而唐楷则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楷书,各方面法则已经固定,在书法史上以法度森严著称。
打过乒乓球的朋友应该知道,初学打球时,老师都是从左推右挡开始教起。小臂45度、大臂带动小臂等等,训练起来要求严格而又枯燥,有时整堂课就只练一个动作。
但比赛时只会左推右挡肯定赢不了球,所以基本功打扎实后,就要练弧圈、直板横打等等技术。
而老师让我们花大量时间来练推挡,就是要规范我们的动作,为学习其他技术打下基础。
学习书法与此类似,唐楷规范,规律性强,犹如乒乓球中的推挡技术,学习起来更容易上手,故历代书法家都主张从唐楷入门。
而魏碑虽然趣味性较强,风格独特,但良莠不齐,普通人无法甄别其优劣,故学习时需要有较强的唐楷基础。
从大量书法名家学习楷书的历程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唐楷打基础,而后,要么上溯魏晋,向钟王小楷求韵味;要么寻根南北朝,向魏碑求趣味。
而死守唐楷者,大多寻觅不到突破,因为楷书的各个发展方向,都已布满唐代诸家的足迹,后来者无法望其项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两种书体的关系上进行考究,然后***取最恰当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魏碑产生于北魏时期,唐楷产生于唐代。从时间的顺序上讲,先是有了魏碑,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产生了唐楷,两者之间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
2.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留存的形式主要有造像记、墓志、摩崖、碑板。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或板刻,非原作品,所以有着的第二次创作的问题。在典型的龙门十二品中看到,魏碑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自由奔放。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从出土的一些墓志中可以看出,这些墓志书体已是成熟的楷书,为后来楷书的走向奠定了基础。对于大家熟知的《张猛龙碑》,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
3.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齐,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相比魏碑,唐人更注重书写的“法度”。
4.综合上述所说,唐楷其实是在学习、借鉴魏碑以及把南北方书风融合的产物。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先学习魏碑后学习唐楷,还是先学习唐楷后学习魏碑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那么对于先学习魏碑,有了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应该再吸取唐人的特点,在书写的法度上进行有益的嫁接,取二者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魏碑与唐楷的用笔有明显的差别。魏碑大多结字不稳、不匀、不工,有刀工率意留下的刀斧凿痕迹,偏锋运笔多。因此形成了雄浑朴茂、自然天成的书风。
而唐楷在笔法、结字上有规范的法度,强化起笔,收笔顿挫,有较为明显的装饰特点。
因此从魏碑换到唐楷上,应从笔法、结字上进行调整方好。
长期写魏碑,如何写好唐楷。
魏碑楷书临写有很多好处,能提高笔力,基本功得到很好的练习,转入唐楷不是难事,只是改变笔法,选好帖下些功夫,写好唐楷问题不大。
魏碑楷书,是书法学习当中,不可忽视的书体,在书法艺术中有一定的地位。
魏碑是北魏埋藏的碑志,摩崖、造像等刻石文字,出土后对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活动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增加了学习魏碑的热超,魏碑书法结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呈现出一种正大气象。魏碑是在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创新文化,上承钟王,下启隋唐,具有划时代的寅变迹象,表现了艺术上的大胆的革新和探索与追求。
“其笔力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然;分行布白,自妙其别。在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研于方平之内也,乃刚健雄壮,维造形得势,赏心悦目。艺术价值不可小觑。
魏碑自古以来为书家推崇。长期写魏碑整练方折,细究结体,流岩奇特,气象万千。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结体跌岩起伏,妙不可言。魏碑写好不是易事。
如何写好唐楷从书法角度看,楷书笔画于晋楷、魏楷、唐楷、等各有不同,即使唐楷,不同风格的楷书用笔亦不尽相同,但有书法基础,在学习某体上,不是太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