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9-17 5 0

孩子拒绝沟通,傲慢,自我为中心,这是什么心理?

您好,谢谢您的提问。关于孩子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回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去探究。一般来说孩子拒绝沟通,傲慢,自我为中心,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从有效沟通的角度来说,孩子经历过无数次沟通无效而选择拒绝。相信没有人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心里,宁愿自己默默承受一切的,除非那个人不再相信有人能真正关注到他。为什么说不再相信,因为曾经他打开过心扉,希望得到关爱,难过失落的时候希望有人能懂他,但得不到,相反因为自己的打开心扉而被二次伤害,慢慢地不再愿意相信,不再期待,不再打开,只相信自己的过去创伤带来的失望的感觉,对人对事心存芥蒂,紧紧锁上那孤独而硬撑的心灵。

其次,当孩子已经拒绝沟通了,他对身边的一切就会产生一种傲慢的态度,为什么?一般来说因为孩子无感,不允许自己有感,怕受伤,宁愿傲慢以对一切,让所有的人和事远离自己,通过这行为限制自己投入感情来保护自己那受伤的心。我们可以观察,孩子对那些人不是这种态度,再去探究那些能跟他聊上几句的人性格有什么特征,跟我们自身有什么区别。回到自己身上找问题,因为孩子的问题,永远都是父母的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当然,当您主动提问那一刻开始相信您是心疼孩子的,希望跟孩子拉近亲子距离的。

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孩子自我为中心,这个点也是承载着以上的心态导致的行为表现。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般是相对唯心,他最相信的是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内在不适,所以不再迁就而产生自我为中心。我们可以从孩子需求来探讨,在日常生活里,自我为中心能为我们得到什么?是自主选择权吗,还是自我的认可,或是其他。围绕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到孩子的行为表达的思维模式,是从而更理解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缺失,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关爱孩子,而不是跳出孩子的需求盲目做一下自以为“很适合”孩子的付出,那是无效的,甚至只会越来越疏远,两颗心越来越陌生。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对于孩子的爱,每个父母都无法挑剔,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当满满的爱都不是基于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时,那就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了。爱孩子,从好好说话开始。谢谢观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孩子拒绝沟通 ,傲慢、以自我为中心怎么解决?

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孩子拒绝沟通的原因是家长不愿意听孩子说话

解决这个问题还简单。养成主动去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

一、沟通的做法:

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心存芥蒂是什么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步:先放下手中的事情

第二步:要与孩子四目相对

第三步:要仔细听孩子说话

第四步:重复孩子说的内容

第五步:让孩子确认听懂他说

二、沟通的方向

希望用心理学的两个经典理论帮助您从根源分析孩子的这些行为。

虽然不知道孩子的年龄多大,但这些行为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学龄前。

  1. 首先来解释下“自我为中心”,看看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发展过程。
  • 根据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中可以知道:出于本能,2-4岁的孩子会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在4-7岁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减弱,这是因为孩子在4岁之后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交,有了朋友,所以他们学会了社交的技巧,学会了包容别人。在7-11岁时,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会消退(Loss of Egocentri***),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从而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 建议1: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比对这里提到的时间点。如果孩子正好是处在本能的自我为中心的萌发时期或者是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那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是正常的,是不用做过多干预的。
  • 建议2:如果发现孩子11岁之后还有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要究其原因可能要回顾下4-11岁之间,孩子的社交圈,孩子的朋友是不是过少。对于11岁之后的过于“自私”的孩子,首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在电子产品和网络上花的时间过多,如果是,家长可以适当作出干预。其次可以多鼓励他们多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一些社交和接触朋友。

2. 再来解释“拒绝沟通”和“傲慢”。

  • 这两点都涉及到孩子的社交意识。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发展(Theory of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认为:沟通的需求是社交的需求,是孩子在3岁后通过与人打交道产生的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现沟通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带来好处),那他在之后就会反复运用沟通去解决问题,把沟通内化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如果在社交初期,孩子感觉沟通不能让自己如愿,甚至是受到责备,那他可能就不会再使用沟通的方式去达到目的。
  • 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基于模仿。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特点大多都能在家长的身上找到。因为幼儿从18个月开始,就具备了强大的模仿能力,他们从亲人身上学到处理问题的办法,并由此形成观念和习惯。尤其在孩子4-7岁之间形成的概念和习惯,是终生难以改变的。
  • 建议1:傲慢和不爱沟通其实也是很多人性格的特点,如果不是过分严重,其实不用过多干预,可能有些孩子本身就是“高冷”范儿,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同一种性格。
  • 建议2:但如果家长已经发现孩子的这些特点过于极端了,那可能要及早作出干预。要改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性格上的过于明显的特点(如傲慢无礼),可能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比如在家经常看书的家长,孩子可能也会花更多时间看书。其次要适当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建议您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书籍,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如让·皮亚杰的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或者利维·维果斯基的Thinking and Speaking。如果没有时间读完整版,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最近两个月我们都会集中科普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