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9-13 6 0

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牛角挂书:隋末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悬梁刺股:东汉时孙敬,好学不休,为了晚上不打瞌睡,用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战国时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映雪读书:晋代孙康,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韦编三绝”中的“韦”,其本意到底是什么?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晚年才喜欢上研读《周易》,并著有《序卦传》(分上下)、《彖传》(分上下)、《系辞传》、《象传》(分上下)、《说卦传》、《文言传》和《杂卦传》等共十篇传文。孔子研读《周易》,常常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以致穿竹简的皮绳经常被磨断。即使这样勤奋用功,孔子都深感生命有限,来日不多,怕在有生之年不能悟透《周易》并用充足的时间有所著述,于是发出哀叹:若上天能再借给我几年时间,我对《周易》的著述就不仅是寥寥之《十翼》,而是彬彬可称丰盛矣。

孔子是用所剩无几的生命和严重透支的精力在与死神赛跑啊,其目标就是登上《易》学的高峰,为后人探索出一条文化之路来。“韦编三绝”正是孔子废寝忘食、舍命探《易》的真实写照,后用这个成语凡指读书勤奋,手不释卷。

细究这个成语,传统把“韦”解释成熟牛皮,把“编”解释成编缀、穿编,然后又说:“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这种解释比较含糊,不明确。实际上,“韦”就是指皮绳,而不是指熟牛皮。“编”就是指用绳索穿制好的简书,展开来谓之“编”,卷起来谓之“卷”。“韦编三绝”的本意就是指用皮绳穿制的简书多次断裂、破损,其断裂的,有可能是皮绳,也有可能是竹简。

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韦”字,我看非把“韦”字和“皮”以及“革”放在一起解释不可,因为“皮”可制成“革”,然后“革”才可制成“韦”。“皮”是指覆盖于动物表面,用以保护肌肤和内脏的组织。“革”是指把剥下来的皮经脱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学方式加工所得到的已经变性不易腐烂的动物皮。皮是未经加工过的组织,而革是已经加工过的皮,所谓生皮熟革。由于皮加工成革,使用了化学方法,革已经完全改变了皮的性质,故“革”字引申为改变、除去的意思。

“韦”是由“革”制成的。把革分割成细条状,然后通过旋转捻拧,再把若干股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绳索,这就是“韦”,其中三股绳曰“徽”,两股绳曰“纆”。《易·坎卦》曰:“系用徽纆,寘之丛棘,三岁不得,凶。”任何东西都一样,只要拧成一股绳,就有了力量,何况是牛皮绳呢!人也是这样,如果人能象牛皮绳一样拧成一股劲,那力量就大了,故有“伟”字。如果别的东西能象牛皮绳一样拧成一股劲,那都是力量,如炜、帏、玮、闱、围等字。

我们从“韦”字的古字形上可以看到,字的两端是两个相同的部件,只是方向相反,其代表的意义就是指捻绳时,绳两端的用力方向是相反的,一端向左拧,另一端就必须向右拧,如麻花状。在这个意义上讲,“韦”又有了背逆、避开的意思,故有“违”、“讳”等字。

韦编三节的意思?

答:韦编三节是一个错误的成语,应该是韦编三绝。韦编是指用熟牛皮串连的书籍,三绝是断了三次的意思,即多次断,这个成语是说多次翻断了用熟牛皮串连的书,形容学习刻苦。这个故事激励我们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掌握新知识新科学,为国家做贡献。

答:我想你可能问的是韦编三绝的意思?因为没有韦编三节这个成语。

韦编三绝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