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的悲壮故事。魏晋时代著名的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后从容不迫索琴弹此曲受刑赴死,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绝了吗?现在仍然有《广陵散》曲谱,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是明代朱权所传《神奇秘谱》所载。所以说《广陵散》没有绝,绝的是嵇康版的《广陵散》,嵇康成就了广陵,广陵也成就了嵇康,二者早已混而为一,嵇康死而广陵亡。自嵇康之后,广陵散再没有如嵇康一样能弹出此种神韵之人。
其实理解嵇康与广陵散的关系,还有一比,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弹什么,世界上只有钟子期能听出弦外之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嵇康是三国魏晋时代弹《广陵散》最好的人,其弹出的音乐中的意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认是《广陵散》的唯一知音,最理解春秋战国聂政的人,所以他死后,会认为《广陵散》从此绝矣。
我认为绝响的是嵇康版广陵散。广陵散是嵇康根据古曲《聂政刺韩曲》改编的,他之前就有之后还有也不奇怪。但嵇康演绎的版本没流传下来,所以才有“广陵散于今绝矣”的话。
嵇康通晓音律,哲学和文学造诣又极高,改编古曲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不是问题。广陵散之名便是取“魏散亡自广陵始”之意——关于名称的由来我在上篇问答中已有说明。该曲又名《止息》——《新唐书》中说,韩皋听人弹《止息》时称赞“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取意“晋虽暴兴,终止息于此”。有历史和人文支撑,加上嵇康玄妙的思想、对时局的思考以及丰富的阅历,弹奏出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嵇康临刑前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后悔当初袁孝尼想学而他没舍得教——“每靳固之”,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我认为嵇康此话指的不是琴谱——因为曲子并非嵇康首创,而是广陵散蕴藏的精神内核,亦即嵇康改编并赋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只有嵇康一个人知道。
嵇康不教也不一定是吝惜,那不过是谦辞,我觉得可能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则此曲的厚重不是谁都能领悟,嵇康或许在寻找境界达标的知音,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司马昭弄死;二则如果广陵散真是和司马氏唱反调的谐音梗,也不方便推而广之。
当然,“广陵散于今绝矣”的遗憾,可能也表达了嵇康对黑暗时局的失望,对无法阻止司马篡魏的无奈。后世怀念嵇康,广陵散也被赋予生命力。《太平广记》转引《幽明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会稽人贺思令伴着月光在院中弹琴,戴着刑具的嵇康飘然而至,教了他弹琴技法和广陵散曲子,广陵散因而流传。这自然是后人的一种情感寄托,与嵇康人琴合一的广陵散早已成了绝响。
传说嵇康得到广陵散时,传给他的神秘人就约定不得传与它人,所以嵇康虽精于此道却保守秘不外传!直到临死才后悔没有传承下去,又或有俞伯牙钟子期之意,一曲广陵散,知音无处觅!也可能神秘人将此曲同时传给好几个音乐发烧友:不得外传,专利所有!而嵇康以为只有自己得到了独门秘籍,自己一死自然於今绝矣!
《广陵散》古琴谱并未失传,但嵇康说“广陵散于今绝矣”,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的,他所指的应该并非琴谱,而是指广陵散的真正神韵和精髓。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放浪个性、不拘礼法,谦虚不应是他的性格,他认为,全天下真正能够正确演绎广陵散的仅他一人而已,所以广陵散已经与嵇康互为依存,合为一体,嵇康死则广陵绝,别人演奏的广陵散已经不再是广陵散,至少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广陵散。因此嵇康在被杀前说出那句令人凄然的“广陵散于今绝矣”。事实上,据历史记载,嵇康也并非狂妄自大,其所弹奏的广陵散的确令人望尘莫及。
但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说,嵇康的说法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问题的,理论上看,不能保证嵇康演奏的广陵散就是最正确的;从发展观点看,当代或后世也许会出现演奏更好的知音。
话又说回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样说是对的,嵇康版的广陵散确实就此绝迹了,我们读史至此,只有无限感喟。
广陵散是中国古琴名曲,现已失传。三国时魏晋年间,一个多云的炎热的夏日,在都城洛阳的街市上,一群兵丁、刽子手押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朝东市的刑场走去。嵇康身戴木枷,神情木然。40年的生活经历,在狱中他已翻来复去、杂乱无章地回忆过多次了。
面临死亡,要说遗憾,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莫过于《广陵散》琴曲,会因他的死去而成为千古绝响了
一、称未绝观念者有之,但不可尽信。
称古谱《广陵散》未绝,以明代朱权《神奇秘谱》(1425年)的说法为核心。《神奇秘谱》所载琴谱亦是当今流传的蓝本,并且,此谱亦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及清《琴苑心传全编》、《蕉庵琴谱》、《琴学初津》诸谱。
《神奇秘谱》自称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即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后人因此而推论《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为古谱原貌。
但是,分析这段话就知道,朱权其实也没有把握断定这就是嵇康古谱。他是因为此谱流传在历代宫廷中有九百三十七年,所以根据大内所藏一般为真品来推论此应为嵇康古谱。逻辑就是这样。当然,朱权的琴学造诣是我根本不能比的,我压根就不会琴。但是,朱权推论的一个最核心前提“大内所藏即为真品”一定成立吗?当然不是绝对的。
此外,“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自唐哀帝天佑四年唐亡至宋高宗建炎元年,历时整整二百二十年。此谱在民间,是否还能保持古貌,这本来就是一个疑问。
另外,朱权所取者是“世有二谱”中与宫廷有关的一谱,那么,另一谱呢?下落不明。也没有解释该谱究竟何样。
再说,既然“世有二谱”,为什么没有可能存在第三谱(即嵇康原谱)呢?
其实,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的确已经有三:一为《神奇秘谱》本;再,明代汪芝《西麓堂琴统》中收有两个不同谱本,称甲、乙谱。此三种谱本经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谱》所载为最早,也较完整,是今日通行版本。那么,算上《神奇秘谱》不取之谱,已经有四个版本了。世间还有无第五谱呢?——未必云有,未可云无。可见,现在流传的即嵇康原谱这一说法有很大的道理,但绝非无隙可击。诚然,今所传谱也是古谱,也是佳作,纵算不是真品,也绝对是珍品。不过,有理由怀疑嵇康之《广陵散》的确已绝人间。
二、嵇康所言“绝”未必单指谱,可引申为技、气、节。
‘’广陵散绝矣‘’,完全是音乐载体造成的结果。
《广陵散》是一首琴曲,也就是现在说的‘’古琴‘’,注意,不是古筝啊。
从古至今,古琴记谱方式比较特殊,大致有三种:
一,唐代以前,文字谱;
文字谱就是汉字文言文,手头上有本《碣石調·幽蘭》琴谱,正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耶臥中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中指急下與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許住末商起。食指散緩半扶宮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宮商。縱容下無名於十三外一寸許案商角。於商角即作兩半扶挾挑聲。
很明白易懂吧,就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全部是文字叙述。絮絮叨叨的,这曲子写了12页。。。
二,唐代发明了减字谱;是这样的:
后来的《广陵散》绝对不是已绝传的古曲《广陵散》,就象电视连续剧《杨贵妃秘史》的片头曲《凉州曲》并非古《凉州曲》,都是后人根据相关文字记载揣摩创作。不是古曲,类似古曲,吸取了后人所能了解揣摩到的古意,有别于今乐,努力模仿,尽量接近本来面目,但不是原曲。
个人观点觉得,一是真正的广陵散是不是现在流传的这个?二是如果流传的话还是不是古代的那个原汁原味的?有觉得嵇康说广陵散绝了,是因为知音没有了,再也弹不出那种知音难遇的感觉了,所以顺广陵散绝了。即便现在流传的广陵散就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是不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已经没有当初的那个音韵了。时间,环境,心情,技法等诸多因素融合一起,才能有独一无二的广陵散。也可以说经过严格的历史考证,现在的广陵散就是嵇康弹奏的那个,恐怕曲中蕴含的味道也已经变了。所以说广陵散绝了。
这觉得这件事情得分好几种情况来分析评判,我列几种望参考:
一、如何理解嵇康临死前所说的“广陵散於今绝矣”,他所说的“绝”的本意是什么?一种情况他确实担心广陵散从此失传,不论是否真为他所创作(因为无法考证,说法不一),但至少在他手里,他已深谙其中之妙理,这种担心是爱之深的顾虑;二种情况就是他所说的“绝”可能不是指失传,而是他参悟到的一些心得已经无人继承,是担心没人能够象他这样理解或者弹奏出其中的妙理。
二、此《广陵散》非彼《广陵散》。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广陵散已经不是当年嵇康所有的那个广陵散,由于年代久远,后学之人以《广陵散》之名冠之也不无可能。还有就是现在的《广陵散》确是当年的《广陵散》,但让后人增减删改成今天这个样子,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样貌也有可能,也恰恰印证了嵇康所言“於今绝矣”。
嵇康的时代广陵散是比较流行的琴曲。不可能嵇康一人会弹。嵇康本人必有师承。或者广陵散曲的主旋律是存在的,嵇康加以发展变奏都有可能。
现在看来,此曲曲式、旋律、节奏、、定非一人创作,应是多年沉淀,多人传承,在嵇康时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