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弃甲曳兵 【拼音】qì jiǎ yè bīng 【释义】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例句】 即使我们战败了,也不能弃甲曳兵,要和敌人抗争到底。
“弃甲曳兵”是指战斗中,士兵“脱下战甲、弃下战具,以光身或留下贵重装备的轻便器物,只拿武器和个人物品来逃避战斗”。这种行为多数发生在战斗失利后,被迫逃跑的情况下。
这个词语出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特别是三国时期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记载,在赤壁之战时,蜀军唐升等人逃跑前弃甲而去,被孙权军追杀。
现在,“弃甲曳兵”常用于比喻在困难或危机面前,出于懦弱或没有责任心,***取不负责任、逃避现实等行为。
弃甲曳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抛弃盔甲,曳着兵器返回故乡。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楚国的将领名叫春申君,他曾经率领部队参加了秦楚之战,但战败后,他不愿投降秦国,于是便弃掉了自己的盔甲、马匹和战袍,只身曳着兵器返回故乡,掩盖了自己的身份。春申君一边走,一边装神弄鬼地自说自话,并且时不时地***装与自己的“队友”打起来,从而骗过了守卫关隘的秦军,平安返回了楚国。因此,弃甲曳兵也成为了隐藏身份逃回故乡的象征。
后来,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失败者无路可走,只能够退而求其次,回归故乡的情况。
弃甲曳兵是指放弃武器和护甲,拖着兵器慢慢撤退。
这个词源于古代战争,当一支军队陷入绝境后,为了保存实力,会选择放弃武器和护甲,拖着兵器慢慢撤退。
现在,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某种无能为力、拼尽全力后只能选择无奈退缩的情况。
弃甲曳兵
qì jiǎ yè bīng
也作曳兵弃甲
褒贬色彩贬义
结构并列
释义
弃:丢弃,扔掉;曳:拖着;兵:后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时的狼狈相。
例句
1.在对阵中他们屡战屡败,只得弃甲曳兵而逃了
丢盔弃甲,释义是: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
例句:敌人被我军打得丢盔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