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不看好的书法,到底是丑呢,还是应该如有人看好的那样是好作品呢。答案也就是这两个,好,或者孬。
一件书法作品的好或者不好,首先应该不是由一群人或者另外一些人来决定的,意思是不依据人数的众寡来定的。当然这样的原则也远不止对于书法作品的评价论定。
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的手里,对于真理的判断如此,对于书法,对于其他的艺术品的品鉴论断也是。这是由人们对所评判的对象的评判标准不一致决定的。
黄宾虹的作品要“五十年后”被人认可,其实到现在还是很多人看不懂,好多人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仅仅是不得不人云亦云而已。梵高生前仅仅卖出了一幅画,现在是地球上很多数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是各大拍卖行的至宝热门。杨贵妃是美人,赵飞燕也是。人的评判标准变了,被抬举和被践踏的对象也因之改变。
不同的年代时期,不同的区域环境,不同的学识修养等等都会形成不同的判断标准。
大多数人的看法只能是一般的看法,因为走在顶端的注定不是大多数,这与所有的竞技是一样的。反之,很浅陋的评判水平也只能归于另外的那些少数人。
一句话,好还是孬不是由人多还是人少来定的。
(插图仅为丰富与主题无涉)
——钱塘泊庐
主要是抅图不完美,没去其糟粕,作品太杂,用色太灰,作品同类的太多没有更多的创意!如同牡丹的画法给人与生硬之感没有千娇之美!花与花的用色太过复杂给人觉得太俗气了,那怎么还有国色天香之感!
书法是高雅文化艺术形式。很多人是读过书上过学。但是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人,严格的说没有接触过书法教育。他们以为印刷的整整齐齐的汉字就是书法。这就是他们眼里心里对书法判断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好的书法。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不好的书法。因此有许多水平高的书法作品,由于不符合这些人的标准,受到这些人的指责,漫骂。这个现象的存在。说明书法教育教学列入中小学的基础教材,是完全必要的。
书法要提高更需要扫盲。
中国书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以一种比较自然的发展模式演变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协成立,为书法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书法进入中小学校园,书法建立专门的院校科系,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遍布大江南北,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未有之书法盛况。然而,遗憾的是,盛况虽然空前,书法理论体系的建设却是严重地滞后 了。
看看大家的回答,各式各样的。这本身就在说明,对于书法的认知还是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对于书法作品的美丑好坏没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这种状况对于有几千年历史的书法来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吧?!
但是,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是不是有着他们独特的一种标准呢?亦或者说,这个标准本身就是有多个版本的,适合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场合。
其实,对于书法评判的这个困惑,有一个最好的参照系可以为我们所用,那就是近代西方的绘画的变化过程。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主流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如表现主义、立体派、抽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超级写实主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各个派别具体是什么?而是对于不同表现方式和理念的区分,区分,和区分!
中国书法经历漫长的历史,正如西方绘画的演变一样,一定也会有表现形式和理念的变化,只是没有人能够比较清晰地厘清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已。所以,在我们传统的书法语境当中,“好看”与“很丑”并不是简单鉴别书法的标准,这个一点都不奇怪。
为何有些书法作品大多数认为不好,可有人说好。故弄玄虚吗?
针对此类情况,两种情况,一则因为缺失对书法深度了解与理解。浅显的书法鉴赏力。会影响客观公正的对书法作品的评判。一般凭籍所以然来评判标准是最简单的直观表面现象的欣赏。而要有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才有真的鉴赏力。
有了专业得书法理论作指导,或有一定的书法底蕴,书写的经验,开放的浪漫的情性者有着创新的意识,对于书法的神韵有特别的敏感性,深入到书墨内涵实质。不是表面的审美情趣。有多样性的了掌,涉猎广泛,博览才有意远。
比如有的人书墨笔意有爨宝子帖味,形貌肯定有质朴,虽有不耐看,可有耐赏的出处之古意。有的人帖学欣赏习惯,就看不服碑学的姿态拙貌。
再比如很多有一定水准的创作者,书艺肯定不会停留在一般的书写惯常,有了自己的书写特点而具别样的味道内涵,因为与众不同,因而众人不习惯视觉的鉴赏,故也就普遍不喜欢。而在同一个层次的人则有喜而敲击桌子叫好。为何,这就是因为书法底蕴层次有别,一般俗话说曲高和寡。
众人不喜欢的书法,并不一定代表书法的水平洼。比如现在书法值钱的都是具有名望的书家,其字迹不为大众鉴赏。看来其中有东东有奇妙处。
若拿一幅酷似原帖的书墨作品。肯定一百人有九九点九人说好,但是不一定值钱。依旧众人俱全啧啧赞许,包括书法家也是佩服,但佩服归佩服,依旧总是临摹而已。还无自己的笔墨境。
而今众人排斥的印刷状,无魅力可言,视觉疲劳,而对“丑书”讨厌。从内心深处还是喜欢哪种合规的书墨境,书法传统基础的创意,或创新,接受力强一点。否则不会买账。
大观园,应该是百花。多包容,不管是何种笔墨,都是老百姓的意愿之乐。玩性情。养生之道。
我不太喜欢徐谓书法。但徐渭的画、诗又那么好,在书法史上都赫赫有名,这又说明他非等闲之辈,如此看,还真是自己境界低了些吧。
书法到南北朝时期,在南北间形成了两种审美风格,一路发展下来,成为以钟繇、二王为宗,结体优美,象美丽的女子的一支,叫贴派;一路以北魏出土的墓碑为宗,一至发展至清代进入***,结体朴拙,象粗矿的汉子一支,叫碑派。我认为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徐谓,溥山,康有为,金农,郑板桥等都应该是碑派代表。
历史上看,由于王羲之一路的贴派书法,妍美,流畅,雅俗共赏,符合多数人审美趣向,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大千世界,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就像西方发达国家里的反对派,健康肌体里的癌症细胞------国家经济那么发达,社会那么富裕,竟然也有人出来反对,甚至会形成气侯,颠覆***;身体那么健壮,竟然也会有癌细胞,甚至会吞噬掉健康的身体。
审美领域也一样,二王一路的贴派书法被历代官方所推崇,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和喜爱,一直到今,贴派书法无不在书法界根深蒂固地或表或里地存在着,但书法界却又不乏反对的声音,说太媚,太女人气,不阳刚,要拙些,丑些,粗糙些,要象粗犷强健的汉子一样才好,且在近二三十年对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类人,就是碑派的倡导者。
熟对熟错呢?
没有对错。也许这就是审美的不同。
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泀,叫审美疲劳------一种风景看久了也会腻吧,因而多元的审美也是符合人之本性和客观实际的。
话言至此,不得不提当代丑书。我以为,丑书的理论基础就是碑派的观点。应该说碑派发展到清后期已达顶峰,再往前走,就是悬崖。奈何时至当代,一些探险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管盲目跟风,又把"拙"发展到"丑",说什么"以丑为美”。这种丑即美,美即丑,"丑美不辨"的审美观,岂不是哗众取宠,贻笑大方?
物极必返,到了顶点,前头即是万丈深渊,再向前一步,必将粉身碎骨,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