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
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是指在表面上看似和善可亲,实际上却有着不可告人的险恶意图。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讲述了曹操诱降关羽的故事。
曹操百般恭维关羽,让他感觉自己很受重视,然而,却在关羽信任曹操的时候,出其不意地用计抓住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要随时保持警惕。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表面和睦,实则暗流涌动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表面虚伪的人,特别是在职场中,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表面的表现所欺骗。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要轻信别人。
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
据说,有一个叫做荆轲的人,他是赵国的士兵,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于是策划了一个暗杀秦国的***,目标就是秦王。
他准备把刀藏在笑容里,所以他的言谈举止很和蔼可亲,但是内心却藏着杀意。
最终,在赵国的支持下,他将***实施成功,并用自己的牺牲去换来了赵国的发展。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的来源。
这个成语意味深长,表达了人们在表面上装作友好和蔼,但实际上内心却充满着谋划和计谋的行为。
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小心处理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笑里藏刀”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描述的是人表面上看似和善有礼,实际上有隐秘的恶意或反复不定的计谋。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段故事。据说,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政治家,他喜欢撺掇齐国和楚国互相争斗,而一直将楚国视为敌人的齐宣王听了他的话,下决心出兵攻打楚国。
但孟尝君表面上对齐宣王表示支持,还送了一对锦囊劝戒他不要贸然出兵,防备楚国反扑。
可是,实际上孟尝君原来就和楚国人是一起的,他送的锦囊大字写着“上计”,齐宣王一看,就误认为是好意,结果大败于楚国。由此,“笑里藏刀”这个成语便流传至今。
“笑里藏刀”是一个比喻,指的是表面上看起来友好、和气的人,在背后却暗藏杀机。以下是一个与“笑里藏刀”有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做田忌的将军,他为人诡计多端,善于谋算。有一次,田忌要和周瑜比马匹,他和自己的朋友选了三匹好马和周瑜比赛。在比赛中,田忌第一匹马先赢了周瑜的第一匹马,但田忌的朋友却建议他换第二匹马,因为第二匹马表面上看起来不如周瑜的第二匹马出色,但其实有一些细节比较出色,例如耐力更好等等。于是,田忌听从朋友的建议,以第二匹马来替换第一匹马,再次与周瑜比赛。第二次比赛,周瑜的第二匹马被田忌的第二匹马击败。接着,田忌又派第三匹马去比赛,决定一胜负高下。但周瑜的第三匹马实在太出色了,实现了最终的胜利,使田忌不胜而返。
这个故事中,田忌通过巧妙的换马策略,打败了周瑜一开始以为自己优势明显的情况,而周瑜则一直没有看出田忌“笑里藏刀”的谋略,被田忌打得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