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简单理解就是,
“知”指人对外部世界感实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能力越强,“知”也被用来表示智慧。
“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有意识指使下发生的,当然也就离不开知。举个例子促进理解,比如我走在马路上,看到有个垃圾,我的良知告诉我应该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这就是知行合一。
讲经论典,不是我的强项。单从字面讲讲个人看法。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知、有行。知是知识、知道的意思。行是行动、行为的意思,行为大概是一个人的行动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如果看一下社会,我们大概会有个印象,每个人都会有知、有行。但这两者并不一定关联,有的人知而不行,有的人行而不知;,,,还有的人知此而行彼,违心做事。知而不行,是无责任感;行而不知,则有点莽撞。知此行彼,违心做事,多出于无奈。有学问家提倡知行合一,当然是极好的道理,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能做得到的,又有几人。
比如我在这里发表意见,便是知行并未合一的表现,没有什么情、操好让别人夸奖的。
“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行”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行为”,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知行合一”不能拆开来讲,两者是属于一体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心体上发动一个念头,无论这个念头有没有从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行就已经开始了。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一个美女,觉得很漂亮,与此同时,你的内心就会感到“喜欢”。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觉得漂亮”是“知”,“喜欢”就是“行”,不是因为你先感觉到她漂亮,然后在心里面选择要不要“喜欢她”,“感觉漂亮”和“喜欢”是同时发生的,不分先后。
谢谢邀请;试答:知与行是什么关系?怎么理解?。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亲身体会,而一下子又说不清楚的事情!
确实如此,因为知与行的关系,不仅仅是直接关系,而且还有间接关系。这种关系因人,因地,因时不同。还与人的知行能力,知行程度有关。不是线性关系。
如果把知与行的关系,系统化,格式化,逻辑化来说。几乎没有人能把知与行研究透的。这是因为有数不完的未知。也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知与行关系模式慨念。回答时就觉得难。
根据我的理解,用一例子来描述一下知与行的关系有复杂吧!。一个厨师有一绝手菜,大家公认好吃。带过好多的徒弟,手把手教也学不到家。有人说是师保守原因,我看不是。因为徒弟每天都亲眼看到师付做的很好,自己却做不出那个好味。
我不是那个厨师,既是是也不能每次把一种次次都做的味一样,只是相对差别没那么大。如果顿顿都吃你就会体会到。 (结论是知与行因人而异,受时间空间和顺序等多方因素制约。是由知到识再到行,由行到识再到知。经大脑反复重复,重复反复进行较正,最后到无法精确的知与行关系。人干多少件事就需要重复多少次知与行。越复杂的事知与行需要的时间越长。)\
手机出故障停止编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个‘三思’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观念.理念.理智。理念的正确与否,确定了观念的正确与否。正确的理念和观念才是正确的理智。行是实施。
谢谢大家观看!
一、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三、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生什么邪念啊,相由心生,人性本善?
一个人独处可以更好的审视自己,一件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解决了问题,是当你正视问题的时候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只有学习能够填充时间,学习运动、学习书本、学习音乐,等等。
多思考多学习,你会发现真正的意义,就不会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如何修呢?(之前讲《大学》详解过,后进的朋友欢迎私聊)先从修“明明德”开始,要从格物入手,对自己的情和欲进行“省察克治”,“克己复礼”,到“慎独”的程度。
对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对心的蒙蔽就逐渐得到清理,心的先天美好本性就渐渐地重新显露出来。
怎么证明自己在修“明明德”的道路上前进了呢?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办事越来越明白,看问题越来越通透,解决问题也能对症下药。这种现象就是先天智慧逐渐浮现出来的结果。
修到“明德”越来越光明的时候,就是越来越“明心复性”的时候。
王阳明曾经说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实在是大有深意的。
何为明心复性?
孔子既然说慎独,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讲,就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好比说一个从来没有练过舞蹈的人,突然上来要求他freestyle,那么结果往往是非常尴尬的局面。
“没有觉察力的人,没有资格想到啥说啥。”
如果学过心理学,就知道我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不是由我们的意识控制,而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所控制。
而潜意识就像一个黑匣子,收录了我们从小到大所见所闻所听,所以,我们并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东西。
举个例子,今天小孩子出去,听到了一帮大男人在骂人,那么他就收录了一堆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你让他分享,他就只会满口脏话。
同理,慎独也是这样,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心法以及定力,或者说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独处,那么潜意识里被压制的欲望都会浮现出来。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就会被这些欲望带走,结果本来选择独处,是希望能够好好学习,上进,整理思路等,但结果却变成了刷剧、看***、暴饮暴食、心生邪念等。
有两个建议送给题主。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本身也会出现“邪念”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邪念”。其实邪念也是内心的真实念头,我们经常会走进试图控制这些念头的一个误区。
有位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一次居然产生了想掐死孩子的念头,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怎么会有这么邪恶的念头,于是拼命地去压制这种念头,但是这种邪念却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直到后面她都不敢抱孩子,生怕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应该都会很惊讶:妈妈应该爱孩子,怎么能够想要伤害孩子。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心里会出现很多的念头,其中并不排除那些比较“邪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我们是无法控制的,就像这位妈妈,或许是有了孩子以后她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才导致的这种念头。
不要试图控制自己的念头
人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他么时不时地会出来,我们不想他出现,这未免太过不切实际。潜意识是你越想控制就越控制不了的。
积极地引导自己的“邪念”
邪念的产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我们无法直接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地去引导。当你认为心底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此时我们可以追求更好的来转移这些念头,例如欣赏更高的艺术,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或者和别人分享自己在书中看到的好故事或者精彩的电影,人的心灵在有了很好的追求的时候会忘掉心底的不愉快。
早就听说过,潜力是无限的,但我们直接控制的范围是有限的,不要和自己的意识过不去,否则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
目光所及皆是祝福——大乐上师之终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