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靖难之时,李景隆被建文帝拜为大将军,前后两次领兵出征,共计110万人马,消耗惮尽,也拉开了建文帝的逃亡之路。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大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袭灂曹国公之位,常奉旨出外练军。在建文帝登基后,协助建文帝削藩,从而被建文帝相信是个人才。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靖难,在真定大败长兴候耿炳文。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挂帅出征。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北伐燕王朱棣。建文帝亲自为他壮行,赐"便宜行事"大权。
九月,李景隆会师德州,调集各路大军兵马,进驻河间府。燕王朱棣看不起李景隆,以为他是个大草包,不值一提。燕王朱棣命令世子朱高识留守北平,自己带队去救永平,又奔袭大宁,根本就没有把李景隆放在心上。
李景隆得知消息后,率领大军攻打燕王的老巢,北平。只要北平拿下,燕王朱棣就无回天之力,非败不可。在都督翟能欲破城时,李景隆怕翟能立有大功,命令撒退。把破城的最好时机白白浪费。
这时的燕王朱棣已引大军来到北平,在与城内守军相互配合下,击败李景隆,李景隆连夜逃回德州暂避。
建文二年,燕王朱棣攻打大同。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用兵不胜,是因为权力太小,众将不听命令。便援以"专征代"之权,赏黄钺弓矢,如皇帝亲临。李景隆在徳州誓师出征,共计六十万大军。进驻白沟河,结果又被燕王朱棣打得大败,丢尽了粮食马匹,败逃德州,又至济南。
建文帝先后两次给李景隆手***计110人马,被李景隆挥耗苔尽,从此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人马与燕王朱棣相抗衡。燕王朱棣兵进南京时,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王朱棣进城。建文帝在皇宫中放了一场大火,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登基为帝后,封李景隆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这莫不是对建文帝的最大讽刺。
李景隆极有可能是燕王朱棣在建文帝身边安排的内奸。建文帝把全部的人马交于一个可能是内奸手中,怎能不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如果能够被上司高估的人,都是有一定才能的人。但是,被上司高估,就会被上司委以重任。这个时候,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运气不好,再加上本身的能力不能承担起重任,一般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我在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谡。大家对马谡的是很熟悉的。马谡是马良的弟弟,也是很有才华的人。在《三国志》中记载,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派他去守街亭,他不听从诸葛亮的节度,弃水上山,被曹魏大将张郃打得大败。街亭一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撤退回川。而马谡却不顾军令,畏罪潜逃,被抓回后,诸葛亮不得已,只得将他付诸军法。
第二位,是有名的军法家陆机。陆机是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是名将之后。喜欢研究兵法,他写的军事方面的作品也名噪一时。在八王之乱的时候,他投靠司马颖,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被司马颖委任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但是,陆机一出战就打了大败仗,被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在鹿苑打得大败,陆机的兵士赴七里涧而死的如同积薪,涧水为此不流,将军贾棱也战死。
陆机的手下也不听从他的指挥,公然劫夺犯罪的士兵,公开对他侮辱,可陆机却不敢治罪。不久,陆机便被人诬告谋反而死。
第三位,是五代十国后期后蜀的大臣王昭远。此人得到了后蜀国主孟昶的信任,委以重任。连孟昶的母亲都看出此人不可重用,但是孟昶不听。
王昭远也是喜欢读兵书,自以为能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当宋军来平定后蜀的时候,孟昶派王昭远迎敌。王昭远意气风发,在饯行会上喝得酣畅之时,攘臂曰:"是行也,非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但是,一出师,王昭远连遭失败,最后“乃免胄弃甲走投东川,匿仓舍下,悲嗟流涕,目尽肿,惟诵罗隐诗云:运去英雄不自由。”不久被追兵俘获,落得个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