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典故,群雄逐鹿典故出处

tamoadmin 成语解释 2024-08-18 11 0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什么意?

1.成语【秦失其鹿】比喻秦失天下,各地涌现的英雄人物互相争天下。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2.典故 :秦二世暴虐天下,引发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其后随之而起的项羽、刘邦等各路义军并起。在进攻暴秦的同时,也互相攻伐,天下英雄展开夺权的战斗,最著名的是楚汉相争。有史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电影?

渑池会》讲的就是蔺相如廉颇的电影,是由李永民执导的一部历史片,牟凤彬、王晓参加演出。

群雄逐鹿典故,群雄逐鹿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影主要讲述了秦赵两国国君渑池之会,以及互相争斗的过程。其中,在渑池会中,赵国大臣蔺相如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的行为和表现千古传颂。通过渑池之会,蔺相如对外为赵国争取了最大利益,对内团结了武将廉颇,最终使赵国走向强大。数字电影《渑池会》中,共讲述了和蔺相如相关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相和》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和故事。使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再次重温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文臣武将斗智斗勇的细节,真实体味到当时古人的睿智和勇敢,以及忠君爱国、为国奉献甚至牺牲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

春秋时期关于巧妙劝谏的典故有吗?

大家好,我是晨辉,一个用心讲述春秋战国史的男人!

有直谏,自热就有妙谏,前者多是引来杀身之祸,而后者则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群雄逐鹿典故,群雄逐鹿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秋起于东周建立,止于战国前夕,前后历经295年,在这段时间里,周王室王权衰落,各诸侯国开始互相攻伐,加紧扩大自己的地盘。

于是,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谋士,他们各为其主,为国家谏言献策,他们很懂得语言的魅力,尽量不去冒犯自己的主子,用巧妙的劝谏帮助君王改正错误,建立霸业。

下面,晨辉就为你介绍3位春秋的智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巧妙劝谏的?

群雄逐鹿典故,群雄逐鹿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颍(yǐng)考叔孝其母,施及庄公。颍考叔是郑国大夫,是郑国边疆颍谷的城主,他听说郑庄公因与母亲姜氏的矛盾,整日闷闷不乐,无心政事,想要找个机会帮助庄公解决心事。

于是,他将贡品献给庄公,庄公邀他一起吃饭,他故意将肉留着不吃,庄公看到后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要留给自己家中的老母。庄公听后惭愧之至,向颍考叔吐露自己的心扉。

原来庄公曾发过誓:与母亲姜氏,不到黄泉不想见。现在后悔了,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庄公还是一位君王,怎能食言呢?颍考叔就说:“大王可以命人挖一条隧道,与母亲相见,这样就算是在黄泉相见了”,郑庄公照做了,他的心病总算解除了。

颍考叔是一个大孝子,他知道郑庄公难言的苦,便用“为母亲带回肉羹”这样一件小事,旁敲侧击示意郑庄公主动讲出心事,再积极献策隧道相见,为庄公解决了***烦,真是为上司排忧解难的好帮手啊!

管仲劝谏齐桓公,齐桓公与鲁、宋、陈等国在宁母会面,相约进攻郑国,郑国的太子华想与齐桓公约定图谋郑国。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木子小又又。

说实话,根据《左传》记载,关于劝谏的内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我翻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大致把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都说过了,那我就来说一点没有人提到的典故吧。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