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阁勉诸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承诸君之不鄙,每予来归,咸集于此,以问学为事,甚盛意也。然不能旬日之留,而旬日之间,又不过三四会。一别之后,辄复离群索居,不相见者动经年岁。然则岂惟十日之寒而已乎?若是而求萌蘖之畅茂条达,不可得矣。故予切望诸君勿以予之去留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虽有俗事相妨,亦须破冗一会于此。务在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世利纷华之染亦日远日疏,所谓“相观而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也。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诚,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其或矜己之长,攻人之短,粗心浮气,矫以沽名,讦以为直,挟胜心而行愤嫉,以圮族败群为志,则虽日讲时习于此,亦无益矣。诸君念之念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的內容及意思是:
人们的一切竞争、工作的意"义(義)”方向是,用客观的自由选择补短板,求公平,像"羊”一样散到最需要艰苦的地方寻觅草、为解决困难问题而工作,制约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像自然的流水(八)一样往凹处流,“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平为最理想的目的。
这就像“捌”(八)代表的“拐”补短腿不用刀(刂),自然补齐一样补短板,手里做的一切工作(扌)没有“别”的目的和意思。
《红楼梦》第八回中重点描写的薛宝钗(削宝差),往需要的地方努力,扶贫济困,开当铺等,就是见“义”勇为的人物形象。这也是《道德经.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需要的艰苦的凹处去,《论语.八佾第三》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不到艰苦地方补短板、短腿,不可容忍的来历。
详见拙著《大众龙学》《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原创文/刘树成)
我来“望’字’生义”或“望’形’生义”一下哈。
顾“形”思义,义就是被斩杀后的人,即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之后人就毫无意义地归土了,轻如鸿毛也好重于泰山也好,那都是在后人心中的感受,对自己来说价值最大后便归“零”、对他人或后人来说就是一种感受,这些种种便综合成了“义”。此乃“舍身取义”或“舍生取义”。
繁体字里義更是无尾“羊”在“我”之上,“我”是个近代白话字,是“手”操“戈”,即驮宰羊,以体现“献”和“祭”。此乃“就义”、“大义灭亲”。
因此,难怪“义”字虽笔画简单,但每一笔上都无不四射威严、神圣之光和气。
“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较极端的关系,一种高尚的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关系,即我与你必须有一死只能过一个,我主动去死、不是你要我死或你打赢了我而死的,这就是我的“义”。
世间万事万物也有“义”,这个“义”是人的“意”中之“义”。没有人在意的话,一块石头本身没有什么“义”(“造物主”除外的哈),但人在意后这块石头便有了“义”了,它可以被用来(即“献”或“祭”)绊他人的脚、也可用来盖寺庙堂宇。
暂且说这些了。
。。。。。。
[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