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让人感到意气风发少年情况的诗句,会想到很多诗人,比如李白,杜甫,辛弃疾,王维,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还有我们敬爱的***等等。
好诗好词确实能让人意气风发,人生豪迈,但也要配上人生意境,比如当你隐忍多年,总于有所成就的时候,一句“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道出了心中的喜悦之情;当你登高望远情不自禁的就会说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你为理想奋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你此时的写照……
大气磅礴,催人奋进的诗词能我们意气风发,正此时恰同学少年,星光不问赶路人,让我们一起直挂云帆寄沧海吧!
谢邀
本人无文***,居然也受到邀请,诚惶诚恐。看了大家的回答更是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初见此题目,就想到了苏***的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气势恢宏,体现出了各种“狂”态豪语。真正的意气风发少年轻狂,应该是家国情怀的结合。在中国千年历史中,也有不少类似诗词,仅以此词略作回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宋)贺铸,上阕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站立而谈,生死与共。我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狂放不羁傲视他人。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在酒店里豪饮,酒坛浮现出诱人的春色,我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即干。间或带着鹰犬去打猎,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虽然欢快,可惜时间太过短促。(来自百度百科)
要说意气风发的诗句,首先想到的是“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的盛唐。说到盛唐啊,大诗人李白首先跳出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杜甫也不甘下风,来看一首杜老师自夸的诗:
甫昔少年时,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有一天杜老师去爬泰山,还没有爬上去,在山脚下就开始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目空一切,所有东西都在他的脚下2333……)
王之涣也来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维老师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的诗有力量,写得慷慨激昂:出身仕汗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孟郊老师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啦。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就是赵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代雄主,有灵王易服的传说,因为汉服宽袍大袖不利于骑射,而匈奴是窄袍箭袖易于骑射,故而赵国以往对匈奴作战往往以失败告终,所以灵王在赵国实行统一穿胡服,使赵国铁骑的战斗力大大的提高,赵国也成了战国七雄之一。
《诗经•卫风•淇奥》先秦-佚名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麦秀歌》佚名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1、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
2、身长八尺,风姿特秀,萧萧肃肃,爽朗清举,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4、少年尚意气,峥嵘各自担。
5、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
6、玉树临风,貌似潘安,潇洒倜傥。
7、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8、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少年结意气,晚岁齐功名。
李贺的《秦宫诗》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皇天厄运犹曾裂,秦宫一生花底活。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中国的骑兵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并不普及。
据考古发现,殷墟曾出土一人、一马、一犬合葬于一坑中,随葬有刀、戈、弓矢和御马的“策”,上面系有玉石以及U形的马衔。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骑兵。距今约3300年。
诗经·大雅--《绵》中有“古公亶(dǎn)父,来朝走马。”据考证,“走马”,就是骑马。古公亶父与戎狄杂居,可见游牧民族当时已经有骑马的习俗,戎狄人平时武器不离手,应该称作骑兵。距今大约3600年。
西方、北方的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经常东进、南下骚扰中原国家,以致于与其接壤的秦、赵等国,也组建了骑兵。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反晋时,派遣了一支护送部队,有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畴骑”就是祖传的骑兵。秦军护送人马渡过黄河后,包围了令狐,晋国也派出军队进行抵挡,驻扎在庐柳。最后重耳与晋大夫结盟,才得以和平回国,就任晋君之位。
公元前455年,晋卿知伯联合了韩、魏两家准备攻击赵襄(xian)子。赵襄子为了抵抗他们的联合进攻,接受了手下的建议,先退到晋阳防守。于是派人将车骑预先置布在晋阳。“车骑”,指的是车兵和骑兵。智伯水淹晋阳城,危急之时,赵襄子派人离间韩魏两家反水,三家共同打败智伯。
春秋时期的兵种虽然分为车兵、骑兵、步兵。但在作战时则是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还没有形成骑兵军种,没有单独用于大规模集团作战。可能仅限于传递情报、侦察敌情、护卫、与战车步卒协同作战等。
一个新兵种,需要三个条件。
1、必要的工具。比如:要水军,就要有船;要骑兵,就要有马;要空军,要有飞机
2、掌握该工具的人才。比如:能驾船的水手;能驾驭战马并用于作战的骑手。
3、能否发挥其他兵种替代不了的作用。否则,何必多此一举?
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关于骑射的记载。因此,最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少许骑兵;
我以为,实际出现骑兵的历史应该更早。
只要有马并能驾驭马,骑射就一定会产生。
能骑马打猎,就也可以骑马打仗!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严肃的事情,还是要考古证据。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记载。“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
感谢邀请问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话就是“胡服骑射”,在中原文化里面首先提倡和应用骑马作战的当属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赵雍。
胡服骑射应该说是华夏民族引用和学习外族先进技术的一次很好的典范,而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前,当时的中原王朝在进行野战时基本就是战车决定一切。
在中国历史上,根据史料来看的话,战车应该是兴起于商朝末期,而兴盛于春秋和战国时代。
但骑兵作战方式被赵武灵王引进中原王朝之后,只是在赵国有大量的使用先例,而其他的大多数国家,仍还是以大量的战车作战为主。
战车作战方式在中国的消失,最起码也得进入汉朝时代以后。
;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战场形势由原先的以战车为主力的战斗模式改为骑兵为主的作战模式以后,战车也并未真正地从古战场上消失,只是由原先的战场主力改为了战斗指挥车!
都说人家高希希的《新三国》拍的乱七八糟,其实也并不尽然,在《新三国》中,曹操在和袁绍大军对峙时,当时的曹操就站在战车上进行指挥战斗,不得不说人家高希希对于历史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就《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那样,出阵坐着小四轮车,那才是对历史的无知。
虽说骑兵作战模式在战国早期就被赵武灵王引进了中原,但真正的大规模使用骑兵则要到秦汉之际。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骑兵是古代战场上最为灵活的一支军队,它有着快速的机动能力和战场冲锋及战场分割能力,是古代一国军队的重要组成力量。
在人们印象中,骑兵都是骑马的,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其实还有的骑兵是以大象,骆驼等为坐骑,战斗力同样惊人。
关于骑兵在我国的出现,据现有考古发掘来看,早在商朝时期的墓葬中,就有一人一马且随身装备武器的骑士坑出土,但为数不多。
可以猜测,在商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骑兵,只是当时骑兵数量有限,被用作商王的卫队以保卫都城及商王的安全,相当于是卫戍部队,很少用于作战。
到了周朝建立后,骑兵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但各国军队仍旧以车战为主,人们形容诸侯国国力的强弱,也是用战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这就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秦国的先祖就是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而被封为诸侯。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骑兵的记载,如公元前636年,就有记载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时“畴骑二千”。
但在当时,骑兵只是步兵的补充,并未形成独立的兵种,各国也还并没有意识到骑兵的强大之处。
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继位后,面对北部林胡,娄烦,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赵武灵王第一次见识到了骑兵的强大战斗力及其灵活的机动能力。
因此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对赵军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他学习胡人的着装,学习胡人组建骑兵部队,由此使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
之后的赵军一举攻灭中山国,又攻林胡,娄烦“略地千里”,且多次击败匈奴大军,歼敌十余万人。
赵国由此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一个能够与秦国一较高下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