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在颍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努力向上,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又不及时改正,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
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铙,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
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
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决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是房梁,"君子"是古代对有教养的读书人的称呼,用在这里含有幽默的意思。"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
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梁上君子"原指唐代宰相魏征在梁帝的宴会上,因排场不够大而按规矩坐在梁柱上,虽然位置不高,但言谈举止却非常高雅正派,后来便演变成了一个比喻,指处在高位或重要位置的人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度和素养,不过所有的成语都是多义性的,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引申。
梁上君子指的是位居高位、身处高位的仁人志士。
如同梁上高士,能够远离尘嚣,在高处仰望,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和境界。
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观念。
它强调了身为高层和精英分子的人们对于自身修养、行为举止以及社会责任所应承担的义务。
今天,梁上君子这个概念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行业或职位中的人,都应该坚持梁上君子的精神,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1]
“梁上君子”的原义是躲在梁上的人;窃贼的代称;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