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语出《汉书》,原意是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纠正错误过了头。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含贬义。
矫枉过正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近义词过犹不及、矫枉过直。
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矫枉过正(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是一个成语,矫枉过正指矫枉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使其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成语出处,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为人不知恶,而恬行不备也,是故垂累责之,以矫枉世而直之。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知此而义毕矣。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矫枉过正”。运用示例,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矫枉过正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成语解释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