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中之的意思是:他(指欧阳修)。
出自《东坡志林》
原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自然就能写好。
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例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弭谤》)
2、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译。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回答问题: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指小学阶段。可以说,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文言文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章,涉及到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也比较少,比较简单。主要是:
1,做助词,当的讲。杨氏之子(的)。
2,做代词,思援弓缴而射之 (代鸿鹄)。
3,动词,送鲍浩然之浙东,(往……去,到……去)。
zhī
①〈动词〉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词〉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其中“之”是助词,没有实义。主要作用是凑足音节。起着舒缓语气和强调前面的“久”的作用。
“久之而去”意思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强调经过的时间久。
例如“久而久之”,这种情况一般放在一句话的中间,该词的前句话是强调原因,该词的后句话是强调结果。
一般的音节助词总在形容词、副词或者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凑成三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要省去。
例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