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辙之鲋告诉我们的道理:远水解不了近渴。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不应该吝啬帮助,不要空口说白话,应该诚心诚意、从实际出发,并且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
涸辙之鲋的故事
庄子家里贫穷,就向监河侯借粮米。而吝啬的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说等收到租金后,借给庄子三百两金子。庄子愤怒地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讽刺监河侯。
涸辙之鲋的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孔子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而提出的,源于《论语-雍也》。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译意是: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驭的车子,穿着暖和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周济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并不是狭隘的,也并非只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认为,周济的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帮助人应当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孔子的“仁爱”学说,符合于人道主义,也教与世人“扶危救困”的仁爱思想。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百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度不继富。”『雍也6.4』问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版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周济急权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
周急不救富,周字应解释为周济或者是救济,急字应解程为着急或者急需,整句应解释为救紧急需要的人不要接济富有的人。这是孔子从儒家仁爱的思想出发的,是大爱,不是只爱自家的亲朋好友。帮助救急真正的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
“周急不救富”的背景是这样的: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 那么 “周急不救富” 是什么意思呢?
“周急不济富”。周急,从物质上帮助急需要帮助的人,即是雪中送炭;济富,帮助富有的人,即是锦上添花。我们帮助人要帮在点上,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要善于寻找时机,在别人有急难的时候帮助他,以解其燃眉之急。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对待这些事情心里是应该非常有数的。平时有人常说的“救急不救穷”,也是这个道理。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处世向来有原则知变通,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急不济富”是原则,不可不坚持,其他则“无可无不可”。同时冉子也违背了孔子主张的另一个处事原则:凡事有度。真诚与否又常常取决于度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与人相处真诚是基础,度的把握很关键。这点我自己也做得不够好,总是怕怠慢了朋友,有时候还是有些热情过度!今后还是得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尽量少做“锦上添花”的事。与其替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这种 符合人道主义。
孔子的精神是入世的,入世的精神不反对财富的追求。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基本原则。那么,有了财富或者说有了额外的财富怎么办?这就又体现了孔子财富观的另一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了额外多余的钱财,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不是很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