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平常不爱穿军装,因为重庆的将官太多了,不挂两颗星你都不好意思参加个酒会或者牌局什么的,而黄埔六期肄业的戴笠直到1945年3月8日,才正式铨叙陆军少将。他能够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被任命为军统局“代理局长”,就是因为职务和军衔基本可以挂钩了,毕竟之前才是个铨叙陆军上校。
其实戴笠在出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处长时(局长陈立夫),已经挂上了少将牌牌,到1938年第二处拆分出来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军统局”时,主持工作的戴笠干脆挂上了中将牌牌。但是要注意,这都是老蒋一纸手令就可以任命的“职务军衔”,在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那里是不做数的,只是为了工作方便而已。
所以戴笠一直到死(1946年3月)的正式(铨叙)军衔都是少将,也所以才有了死后追晋陆军中将的举动,现在理解了吧?因为六期生的资历实在太低,张灵甫、胡琏等四期生也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晋的铨叙少将,戴笠能够差不多同一时间晋衔,已经算是特殊提拔了。当时军统局理论上的二把手是主任秘书郑介民(毛人凤代理)、三把手是帮办唐纵(兼侍从室六组组长),这些要弄清楚。
这种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的区别,在外人看来未必清楚,军界内部可都是门清,所以当戴笠挂着两颗星跟正儿八经的陆军中将、上将们举杯时,他心虚。蒋军内部的论资排辈风气还是挺严重的,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剿总”的总司令,基本都是保定生,原因就是黄埔一期生资历还略显不足,至多为战区副职。
戴笠对此也很忧伤。
一个“戴老板”让多少人为之颤抖?即便是他的胞弟戴云霖也因为他是“戴老板”而被人称为“二老板”,如此看来确实威风凛凛。
但是,戴笠对自己被称为“老板”或多或少也感到无奈,我戴笠又不是商人,我怎么说也是一个少将,也是军统局的掌舵人,你们说我是军统特务头头,是“蒋介石的佩剑”,是“中国的希姆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神秘的人”,可是为什么叫我“老板”?
你以为戴笠不想让人叫他“戴局”?可也只能想想而已。
戴笠从一个人到组建“十人团”,又从“十人团”到1932年当上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最后在1938年成立军统局,他一手创造了军统,不可不谓辛苦,可是却眼睁睁地看着贺耀祖坐到了军统局长的位置上,自己却只能屈居于副局长之职,为什么?
这便要从戴笠的发展经历开始说起了。
戴笠好赌,后来一头扎进了上海滩,想在上海滩混出个人样,可是混了几年也仍然是一个小混混、小瘪三。当然,戴笠在上海也没白混,他认识了杜月笙,结交了胡宗南,给蒋志清、戴季陶跑过腿,也是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
后来,他在江山遇到了回乡治丧的毛人凤,听了毛人凤一席话后,似乎茅塞顿开,然后决定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戴笠从未担任过军统局局长,他的职务是军统局副局长,但却是实际领导人,戴老板这个称呼最早是军统特工叫出来的,不是为了什么保密需要,而是为了回避称呼上的尴尬。
首先看看戴笠的履历,他确实从未担任过军统局局长
1932年3月,任中华民族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处长;
1935年,兼任国民***南昌行营调查科科长,同年与特务处一起被并入国民***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第二处(情报处),任处长;
1938年8月,国民***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改组,第二处(情报处)完全独立,扩为新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新军统),军统局正式成立,此后一直担任副局长,一直到1946年坠机死亡。
军统特工称呼戴笠为老板,是为了避免称呼上的尴尬
以戴笠的能力和与蒋介石的关系,担任局长绰绰有余,但他资历比较浅,压不住场面,很多人有意见,蒋介石的解决方案是让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处长兼任军统局局长,戴笠担任副局长,实际主持工作。
不过,这个局长是虚设的,一切工作都由副局长戴笠直接向蒋介石汇报,局长从不过问军统局事务,只是在年底听听副局长戴笠的工作汇报,也不过是走走过场。
但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称呼问题,戴笠明明是副局长,手下称呼他局长肯定不合适;称呼他副局长,可他明明是说一不二的大领导,何况称呼副职,这是不找不痛快吗?
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军统特务很快琢磨出了一个新称呼——老板。
老板这个词很有江湖气,跟戴笠原来的身份很贴切,而且称呼起来亲切,同时也暗示了戴笠军统实际领导人的身份,又回避了称副局长的尴尬,真是一个极好的发明。
这个称呼最早由谁叫出来已经不可考,但无论是戴笠还是其他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称呼,于是戴笠便以“老板”之称留名于史。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