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很正常吧,元春的身份摆在那里,代表的是***,是圣驾,元宵节发个灯谜让大家猜,那就是与民同乐了,大家照规矩肯定要一番恭维一番表演,配合着把这种君臣同乐的气氛烘托起来,才算是正确的表现。这种做作放在今天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社交礼仪”,更何况在那个等级森严、君臣之间壁垒分明的时代呢。
书里是这样描写那个元宵节的:
一个“娘娘”已经将众人的身份位置确定了。那时距离元春省亲不久,大概是借着省亲的余绪,元春在元宵节一时兴起想让娘家人猜个灯谜。但她的身份是皇妃,要让家人猜个灯谜也是要宫里派人出来传话的,程序上已经是宫里的娘娘恩赐灯谜让大家猜的意思了。
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四个人听说这事,跑到贾母房里去看元春这盏谜灯时,众人已经在那里一番表演。
“争看乱猜”,就是场面所需的表演。说实话,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真的没什么稀奇,贾府中人谁没见过更好看更豪华的花灯?但这盏灯是元春从宫里送过来的,小太监还站一边等回话呢,他可是要把这里的景况向元春汇报的。不管是真心尊敬娘娘,还是为了元春的面子,众人都是必须做出一副欢喜雀跃热烈参与的模样的。
紧接着小太监还传了元春的口谕:
听这话就知道,元春本人是真的兴致勃勃想玩一把灯谜,只有兴致高,才会这样命令众人“猜中了不要说”,要一个个写好给她看。
众小姐都不是笨的,当中更不乏宝钗黛玉这样的聪明伶俐人。既然元妃兴致那么好,大家怎么能不好好配合?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礼制,都不能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扫了元妃的兴致呀!
于是大家就开始“各怀心机”的表演了:
首先是宝钗出场,一眼就猜出了元春出的谜语,却偏偏要极力称赞,***装说难猜呀,***装想老半天。宝钗如此,别人还不明白么?虽然未必能做到宝钗那么夸张,但基本上还是能按照元春的要求,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也就是不能当场喊出“好容易呀”就是了,这是对娘娘基本的礼貌,不能不给娘娘面子的,否则就显得太没教养了。
《红楼梦》大旨言情,而情寄托何处?当然是每个人的言行之上,贾元春的灯迷,虽然普通,但能从众人的临场表现而窥各自心机也是情理之中。
元春省亲前后,应是她人生最为得意时刻,于是在元宵节,兴致盎然的元春给大家出了个灯谜:“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这个灯谜很好猜,但大家却都是装模作样,故意寻思,还用暗暗用恭楷写了半日,第二十二回中原文是这样写的:
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心机都猜了,写在纸上。
为何大家各揣心机呢?自然是元春的地位高贵。做为一个正得宠的***人,她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决定人的荣辱成败。如宝钗,本是进京来待选的,却未能入宫,她的将来何去何从呢?如黛玉,她钟情于宝玉,为了能赢得嫁给宝玉的筹码,她该如何讨好元春呢?如探春,湘云,进退是否合适,措词是否恰当,气度是否正确等都是她们考虑的范畴。因为各自的身份地位和追求不同。所以他们的着重点也不会一样。但不管如何,每个人应该都表现出了对***充分的尊重。
有人说宝钗表现的最明显,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她在中女孩儿中间年纪最大,见识最广,自然大家以她为首。纵然不是宝钗定下行动的基调,其他人也会如宝钗一样的,天家威严,纵是贾母贾赦贾政等贾府的当权者,也是先行君臣礼,再叙天伦情的,何况是一众小毛孩子!
其实不仅仅是从对待元春的灯迷上,就是其他场合也可以看出人物的个性与教养来。如贾珍去女眷处,众女眷各自的反映,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众人的态度,如抄检大观园时众主子丫头们的表现等,仔细观察都可以看出个人所怀的心机。
我觉得不仅是众人各怀心机,更是《红楼梦》作者的匠心独运。
先看原文《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情节:“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心机都猜了。”
元春的灯谜七言绝句是什么?据后文交待: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
为什么大家都“各揣心机”呢?
第一,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文中首先重点写到的是宝钗,一见便猜着了,心里觉得并无新意,但口中先是没少称赞,再是“只说难猜”。一个善于逢迎上司、讨好巴结的形象跃然纸上,符合她圆滑世故、虚伪奉承的性格特点。而且她是第一个上前的,也可以说是把调子定下了,于是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人也跟着虽然“解了”,还“各自暗暗地写了半日”。
第二,元春想交流感情,但效果不佳。从元春的角度,元宵节制灯谜猜灯谜,也许是为了和娘家人拉近感情。试想,元春终日处在那勾心斗角、***自危的宫中,免不得常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没有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地方,没有一个情感释放的场所,她是希望借这个元宵佳节和家人心灵聚会的啊!
第三,贾府对元春亲情淡了,政治浓了。从礼制的角度,贾府已经不怎么认女儿感情,而是君臣礼节了。从元春省亲的情节就可以看出来。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大观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从省亲的礼节上,八十多岁的祖母、几十岁的父母一并下跪行君臣之礼。虽有些许母女姐妹抱头拥立的瞬间,但难有亲人之间互聊家常心里话的机会。元春就是贾府能否繁荣昌盛的一颗棋子。
因此,贾府中一干人等对元春的灯谜也就有的是讨好,有的是应付,各怀心机。
第四,作者由此暗示了元春的结局。元春在皇宫中经受的是“风霜刀剑严相逼”,再加上后来失宠于皇帝,可以说是处处受敌四面楚歌;想到娘家来寻找一个情感避风港,娘家人又对她敬而远之,没有一句真心话,没有一颗关爱心。一个弱女子,怎么忍受如此的感情折磨?过早地香消玉殒成了她的宿命!
谢邀!
《红楼梦》里的元春是贾府的大小姐,也是皇宫里的贵妃娘娘。她的一条谜语传进贾府,令姊妹和父亲,几家欢乐几家愁。
元春的一条谜语,成为姊妹们“各怀心机”现场
第二十二回,黛玉、宝钗和湘云正在宝玉房中说参禅的事情。忽然,有人来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大家去猜”。四人急忙来到贾母上房。贵妃娘娘高兴,特意写个灯谜,与姐妹们同乐,这是君恩,这是贵妃娘娘赏脸,作为臣子的姊妹们得维护贵妃娘娘的给的脸,于是一场君民同乐的热闹场面诞生了。
姊妹们争着抢着地看谜语,然后故意胡乱猜。小太监一看这热闹场面很满意,生怕大家说出了正确答案,贵妃娘娘的谜语就没有神秘感了,也显得贵妃娘娘没本事。
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为了一点利益,摇头摆尾,一点尊严也不顾”,这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可以见到的现象。要想弄清楚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需要了解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见下图一),尊严属于需要层次中的自尊需要,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理需要,需要先挣钱谋生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的生存需要,然后才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有一个栖身之地),归属需要(满足对被爱和“亲密感”的心理需求),然后才是尊重的需求(渴望被他人尊重和平等对待),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追求进步,渴望实现自我最大潜能的发挥)。
当一个人还挣扎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时候,他可能会牺牲自尊的心理需要,暂时放下自尊,卑躬屈膝,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发展处境不是很好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和自我选择,他内心必然也是痛苦和无奈的。
如果我们在身边遇到了这样的人,不妨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心,让他们在“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辛酸现实里感受到一些尊重和温暖,必然对他是一种宝贵的鼓励和支持。在我们人类存在之唯一星球上,越来越多的人贡献自己的温暖、爱和善意,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每个人才能在爱的相互给予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