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正所谓鼠浑身是胆,因为老鼠过街***喊打,但是它一点都不怕,还在别人家里看来看去找吃的。
而且很多老鼠就算身边有人他依然可以这个偷吃的,胆子大得很,特别是当有些老鼠已经习惯了很多人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在大街上都有老鼠在吃东西,压根就不怕人。
龙,俗话说“赵子龙”浑身是胆!
龙【lóng】: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组词:龙船, 龙虾, 龙王, 龙凤, 蛟龙
相关谜语:来去无踪(打一动物),富丽堂皇(打一动物)
出处:《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又云“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释义:汉族传说中的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和腾云驾雾,后来成为皇权象征。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此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两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传说。在中国,流行“耍龙灯”(“舞龙”、“龙灯舞”)等风俗。
回答:传承至今的历史名著《史记》,记载了三千多的历史,司马迁总共经历14年《史记》是两汉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的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狩元年间共3000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通》。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勋贵兴亡)、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用这种体裁撰写。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的历史名著。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能得以完成。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用了15年。
班固的《汉书》用了20余年。
王充写的论衡》用了30多年。
许慎写的《说文解字》用了22年。
玄奘写的《***西行记》用了17年。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用了19年。
沈括写的《梦溪笔谈》写了8年 。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写了27年。
王桢写的《农书》写了15年。
徐祖宏写的《徐霞客游记》写了34年。
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向来说法不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取“18年”一说。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查对,感到还是“13年”一说比较可靠。
《史记》究竟是在哪一年开始着笔的呢?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据史学家考证,《史记》脱稿应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据是这年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所写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说:我最近广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推究其兴亡的原因,共写了130篇。我打算将此书珍藏起来,以传后人。《史记》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合起来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见,此时全书已经脱稿。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也都***用此说。
当然,说18年、16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别名太史公,男,汉族,公元前145年农历二月初九生,属相猴,星座白羊座,陕西省韩城人,历任汉武帝刘彻的警卫秘书,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西汉朝廷办公厅主任。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星象家。史学代表作品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星象学代表作品《太初历》,就是沿用至今的历法,改变了秦朝以前的正月在十一月份的情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司马迁到底是用了多少年完成《史记》的?
我们发现,一些课中的说法是‘13 年’。网上一说是16年,一说是18年。
在《上下五千年》查到:司马谈去世时司马迁36岁。两年后,也就是他38岁时继承了父亲的官职。53岁时完成了《史记》。60岁时郁郁而终。如果是16年,就是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官职时计算的,如果是18年,则是从司马谈去世时计算的。这两种算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向来说法不一。经过认真查对,感到还是“13 年"
一说比较可靠。《史记》究竟是在哪一年开始着笔的呢?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太史公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 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 )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也都***用此说。
当然,说18年、16 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
意思是即使是人才,也要有人发现、有人赏识才能真正成为有所为的人才,千里马再被伯乐发现之前也只是一匹野马而已。
《辞海》上有关伯乐的解释是:相传古之善相马者。宋代俞文豹《吹剑录》关于伯乐的解释是:“伯乐是掌天马,阳善御,故名焉。”意思是伯乐为星座名,分管天马,古人认为伯乐星为天马星。
巫蛊之术属于巫术中的黑巫术,蛊是养在器皿中的毒虫,巫蛊之术就是用这些毒虫的毒素去害人。诅咒、偶人厌胜和毒蛊都是巫蛊之术的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蛤蟆等,一起放在瓮缸中饲养,让其自相残杀后剩下一只,其形态颜色都已变化,形似蚕状,皮肤金黄,这种蛊叫金蚕。
也有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瓮缸中,埋在十字路口四十九日,再将其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和香供奉,这样得到的金蚕是无形的,散布于香灰之中。放蛊时,将金蚕的粪便或香灰放在食物中让人食用。
苗人的养蛊、放蛊历史很少悠久,据《乾州厅志》记载,苗妇能用巫蛊来***,也被称为“放草鬼”。毒蛊放在外,则能食人五体,放于内则能食人五脏。被放之人往往是痛楚难堪,或神形萧索,或气胀于胸膛。
苗人的蛊术只是女子相传,传授的仪式与咒语,不得而知。蛊妇设有益坛,或在家中隐蔽处,或在山洞中。相传一蛊妇在家烧温水为蛊偶沐浴,不小心被儿子看见。次日,蛊妇上山干活,儿子在家因好奇偷偷学她。
由于其用的是沸水,导致蛊偶被烫死。其中有一偶是蛊妇自己,她在山上已有感觉,赶紧返回家换衣后便气绝身亡。
蛊妇如果自己不放蛊,则要脸色变黄而生病。放蛊中一人,蛊妇自己可保无病三年;放中一牛,可保一年;放中一树,可保三个月。猪也可以放,但狗不能放。因此蛊妇害怕狗,通常不吃狗肉。
大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在后宫的争斗中,一些妃子嫉妒其他妃子,便用“扎小人”的方法来诅咒那个自己讨厌的妃子,而这种事情一旦东窗事发,皇上一定会震怒,而那个“扎小人”的罪魁祸首也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里提到的“扎小人”,实际上就是古代“巫蛊之术”的其中一种。那么,这“巫蛊之术”究竟是什么?为何在古代会被明令禁止呢?
巫蛊起源于远古,“巫”,由来己久。最初是沟通“人”和“鬼神”的使者。人不理解自然界种种奇异,以为有神鬼在起作用,就让具有怪异性格的"人"去求答案,这个人就是"巫"或"巫祝"。而“蛊”则好理解,看字形就知道是盆里养虫,并且这种虫是一种毒虫。我们所说的“巫蛊之术”就是用这些毒虫的毒素去害人,因为古时候缺乏医学知识,所以人们才将这一现象和巫术联系到一起。“巫蛊之术”内容丰富,不仅仅只有使用毒蛊一种手段,还包括诅咒和“制造”人偶等。
在古代,由于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能力比较薄弱,普遍比较迷信,因此相信使用诅咒便能使自己所憎恶的人或者敌国受到祸害,因此“巫蛊之术”便十分流行。《南中杂说》中便曾记载到五帝时期有一个叫巫咸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特别善于制造不同种类的蛊虫,这个部落与大禹全家关系亲密。相传,在大禹的儿子启当上华夏部落的首领以后,扈部落并不服从启的领导,启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便找到了巫咸部落帮忙。巫咸部落的首领便带着自己的部下来到扈部落,将自己养的阴蛇蛊放在一个容器中,一边念咒语,一边跳傩舞。瞬间成千上万只阴蛇蛊虫爬出,扑向扈部落,扈部落死伤惨重,从此再也不敢对启有所不敬,巫咸部落也因此威名大震。
在中国古代,受巫蛊术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在汉武帝时期。早在著名的“巫蛊之祸”这场祸乱之前,便有皇后陈阿娇因失宠,为报复情敌卫子夫而使用“巫蛊之术”,东窗事发后,陈阿娇被汉武帝废黜,而因此受到牵连失去了性命的人甚多。《史记·外戚世家》中便记载到:“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
后来的“巫蛊之祸”更是引发了更大的纷争,可以说是西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晚年的汉武帝疑心极重,总是猜疑有人使用巫蛊之术诅咒自己,于是下令禁止巫蛊之术,一旦发现有人私用,便处以重刑。一时间掀起轩然***,丞相公孙贺一家、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通通因此而丧命。汉武帝宠臣江充负责查办巫蛊案,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借机陷害太子,太子因此发兵诛杀江充,却受到汉武帝镇压,逼得太子与皇后卫子夫相继***。最终真相大白,汉武帝这才追悔莫及。因这场纷争而受牵连着高达数十万,西汉王朝也因此元气大伤,不复往日辉煌。
在古代,因巫蛊之术闹出的祸端几乎在历代宫廷都有发生,所以历代君王大多都对此深恶痛绝,因而下令禁止,但这样的事情还是在宫廷和民间不断发生。《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二年》中便曾记载:“徙永州诸县民之畜蛊者三百二十六家,于县之僻处,不得复齿于乡。”清朝时,康熙帝的长子胤禔想要夺嫡继承皇位,还曾请了会巫术的蒙古喇嘛来诅咒太子胤礽。
巫蛊之术兴起之初,是部落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一种“保护手法”,也算是先民们对自然的一种探究。只是巫蛊之术发展到后期,随着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其反面影响也逐步扩大,为古代一些王朝带来了不少祸端。